在所谓智能推荐下,互联网用户正在被算法“圈养”
2018-08-31
这位县长不知道的是,他之所以每天会收到美女八卦、香艳狗血的推送信息,是因为他的阅读痕迹已经被记录“在案”。互联网公司不过是利用算法,投其所好,让他沉浸在这样一个定制化的信息圈子里罢了。
在太平洋的另一面,Facebook早在2012年就曾经联合多所美国大学,展开过一项有关“信息圈养”的测试。他们筛选了70万不知情的用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删除了首页信息中的正面情绪的推送,而另外一组则删除了负面情绪的内容。一周后他们发现,那些经常接受负面信息的用户开始变得消沉,并且自己也会尝试发布一些消极信息。另外一组用户的情况则相反,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乐观向上,他们发布的信息也变得很正能量。
这两件事情看起来好似不同,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在互联网公司所谓智能推荐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圈养”起来。
表面上,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都在极大的拓展,但实际上却陷入了一个被“娱乐”,甚至被“愚弄”的境地,进入了一个“数字娱民时代”或者“数字愚民时代”。
互联网巨头掌握了近乎控制人心的能力。
我们每天接受的互联网信息铺天盖地,看上去比以往更开放和自由。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最好的自我隔绝工具。
一方面,你可以毫无阻力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将他们放在自己可以看见的地方,将不喜欢的东西移出视野;另一方面,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打着个性化、智能推送、千人千面的科技旗号,开始圈养甚至控制用户。
用户所接触的很大一部分网站和APP,都会在后台计算他们浏览行为,描绘用户画像,然后智能推送以“取悦”用户。以今日头条为首的各种新闻APP,甚至淘宝、知乎、微信等,都有着精密的用户偏好算法,全天候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人们圈养在自己喜好的世界里。
今日头条率先洞察出了人性的小秘密:人们在接受自己所关心的内容时心理门槛是最低的,而智能推荐能够大量降低用户的阅读成本,包括筛选成本和时间成本。今日头条的口号“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他们就是为用户推送用户经常浏览的内容。
同样,你一打开淘宝,就会推送给你喜爱的商品,你打开网络电视盒,当你看完之后会发现他们又为你推荐了极其类似的其他节目。连百度搜出来的东西都开始变得具有偏向性了。
这是一个充满了个性化、定制化的互联网时代,用户似乎已经无法摆脱“体贴入微”的服务商对我们的“特殊关照”,形成一个狭隘的虚拟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用户频繁为自己喜欢的信息点赞、为自己欣赏的内容买单,一次次为APP完成流量的KPI。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公司再通过社交化的方式,将喜好相同的用户聚集在一定的社群。
用户越来越多地获得“各种”消息,并在志趣相同的社群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他们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不断的深化,所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强烈和极端。
可怕的是,用户在被圈养的同时,还表现出越来越心甘情愿地被“圈养”,他们觉得表达的观点就是发自内心的。进一步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为了协同社群的思想,他们开始排斥不同思想,越来越容不下不一样的声音。
这种情形,就犹如用户进入了一条“信息隧道”:一眼望过去,看到的全都是感兴趣的、赞同的和高度相似的内容与观点,隧道里没有嘈杂的声音。这样的结果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反而变得更加闭塞和极端,人与人间的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差。
APP们尽管每天都在推送海量的信息给用户,但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
信息,在数量上大于知识,但是质量上却远弱于知识。圈养的用户通过信息形成所谓的看法或观点,但是这种看法由于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是极为不靠谱的。
美国康乃狄克州大学哲学教授迈克·林奇 (Michael P. Lynch)在《我们的互联网》一书里指出,对事物的看法和知识是不同的,“傻瓜也能有看法,但有知识的人却不多”。
迈克·林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谷歌)搜索即相信》一文指出,互联网便利使得大多数人成为“接受型的知识者”(Receptive Knower)。但接受型知识本身并不充分,互联网不能为我们提供对网络知识(或任何其他知识)的“理解力”。非但不能提供理解能力,而且互联网还可能阻碍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认知就像一座孤岛部落,孤岛的面积取决于他们的视野。由于人类天生迷恋舒适区的本能,被互联网公司智能推荐圈养的用户,开始失去如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将这种状态描述为“部落的呼唤”:回到封闭的、仇外的、自给自足的和自我保护的内心的欲望,进入自我封闭的堡垒。
正是出于对“部落的呼唤”的警惕,当年肯尼迪总统要求在会议上设立一个忠诚的反对派。他们的责任就是当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时,站出来提出不同的观点,以此让这个群体走出“隧道视野”。
在政治领域,同质“部落”的增多不仅减少了跨群体的社区,它还加剧了调和多样化的利益和世界观的困难程度,形成极端组织。这就形成了如政治学家凯斯·桑斯坦提出的“群体极化”的概念,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他们就通过不断协商朝偏向的方向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群体极化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行为的极端化,二是容易被群体认可的知识影响。
在搜索时代,人们可能还需要通过谷歌、百度等工具,主动寻找知识,但是到了机器算法盛行、智能推荐遍地时,用户实则上变成了被“喂养”,成为吸着“奶头”,停止思考的巨婴。换句话说,群体实际上成为很容易被机器控制、失去思考能力的程序化消费动物。
1995年,在美国旧金山一个讨论“全球化”会议上,面对全球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上,80%的人被“边缘化”的贫富差距境况,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化解80%和20%之间的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实际上,现在被智能推荐“喂养”的互联网用户,也类似于布热津斯基口中享受“奶头乐”的群体。
这种境况十分普遍,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比如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就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接纳新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认知偏见。也就是说,人们乐于选择并接受与自己原有信念、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当接触到与先前的信念和价值观不一致的信息时,人们倾向于拒绝接受,并将不一致的内容视为虚假信息。
· 同温室效应
有人将人的这种心理,贴切的形容为信息的同温层效应(Stratosphere)。所谓“同温层”是指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在平流层里面,大气基本保持水平方向流动,较少有垂直方向的流动。这种认知偏见经过互联网公司算法的提炼与加强,使得用户心理底层的越来越凸显出来,形成了一个个聚类的群体。
· 信息茧房
与同温层效应类似的,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信息茧房”的概念。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而且,在“茧房”中用户还会不断强化个体意识,这一现象被形象地表述为“回音室效应”。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从标题就能判断出A文章的观点与他对立,而B文章的观点与他很类似,那他更可能选择B文章。
· 回声室效应
如果媒体的推荐算法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率而不断地迎合用户的话,那就等于是专门为每个读者都建立了一个专有的“回声室”。他听不到对立的声音,而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观点误以为是人人都信奉的真理。
“回声室效应”在社交媒体上造成的一个结果是“过滤气泡”的产生。由于关注对象的选择,一个社交媒体用户看懂的基本上都是想法类似的帖子,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流构成“过滤气泡”,从而把相异的观点有效地排斥在外。
埃利·帕雷瑟(Eli Pariser)在《过滤泡沫》(Filter Bubble)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忧虑:“这些个性化算法使得只有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一致的信息才会被呈现,人们的视野越来越窄,可以接触到多元化信息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互联网公司目前崇尚的智能推荐、个性化定制服务都在加强这一趋势。当他们努力根据用户的口味度身订造他们的服务,过滤出只属于私人圈子内的话题,用户便被困在一个个“过滤气泡”当中,能对世界拓宽视野的信息便消失了。
总结来说,智能推荐造成的危害包括:
首先是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会大幅减少,同质特征越显著。其次是群体内的人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尤其是当他的看法获得同一类人认同后,更有可能带来不顾后果的极端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社会黏性的丧失。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人心涣散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凯斯·R·桑斯坦教授解释到: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黏性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但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下,个人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这就减少了共同经验,不同意见群之间的冲突将会上升。当人们把不高兴看到的信息事先过滤掉的时候,就难以理解和同情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因此,社会黏性便会减少,共同体的维系也会出现问题。
我们今天看到越来越多的群体极端行为,人与人之间冷漠与不合作的情况,大多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但是互联网公司宣称并不对此负责,他们一次次强调技术中立,而不是关注社会价值如何。知名互联网评论家Keso曾说:“准确地抓挠人性弱点并不等同于用户价值,勾引用户将大把的时间抛洒在层出不穷的无聊事情上,并不等于用户价值,这只是一种变相的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制造出的价值幻象。”
很多人都认为,一项新的技术总会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但技术本身不是凶手。正如刀本身不杀人,杀人的是拿刀的人,所以不应该批评刀。但是就刀可能作为凶器的角度来说,人类对安全的需求远远不止50%,极端的甚至要求100%的安全。
因此,仅仅保持中立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技术必须确保科技为人们服务,必须要引入“道德”考量,确保科技被善用。
以智能推荐造成的智商隔离来说,技术并不中立。算法是没有价值观的,你喜欢低俗,它就推送低俗,所以需要人给他植入价值观。以谷歌来说,他们就加入了“不作恶”的价值观,来确立基本的商业操守。
人在不断被动接收信息的同时,信息其实也在不断塑造人的价值观。凭借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的确是彻底改变了信息分发模式,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在专访中称,自己的公司是科技公司,科技是中立的,他们从来不会去干预用户的阅读。在撇清商业伦理与自己无关的情况下,今日头条界面上往往充斥着一些撒狗血的捕风捉影,三流明星的下半身新闻。
尽管互联网作为媒介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但仍应遵循百年以来构筑的媒体价值观:服务民众,服务社会。互联网公司在一次次的技术迭代中,由于不带价值观的进行进化,技术的趋利性越来越强。用户已然成为在互联网生态圈中带着项圈的“消费动物”。
国际上一些互联网巨头已经意识到其产品对民众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开始审视产品与社会的关系,试图通过新的智能技术来解决已存在的问题,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中提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华盛顿邮报》已经在开始通过专业编辑的介入确保受众能够接触多元化的资讯和观点,能够第一时间收到对网上流传的“后真相”的更正。
技术流往往强调工具理性,而社会真正需要的更是价值理性。但是事实的情况是,随着对技术的不断加码强化,工具理性越来越成为经济利益的工具,价值理性被目的取向的工具理性所压制。
然而人类越依靠技术,就越失去自主决定的能力和人本精神。因此,只有当目的至上的工具理性行为与价值理性相协调时,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才具备了和谐共生的可能,价值理性的重要性才得以彰显。
技术并非绝对中立,智能算法同样可以被赋予商业伦理和价值观。
对于个体而言,无论互联网带来的个性化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都需要警惕性地看待各类互联网产品。我们要在日常获取信息的同时尝试扩大视野,接触不同的声音,莫让自己被机器算法禁锢在一个虚幻的私人定制空间。
每次外出时,你不妨尝试一个从来没有吃过的菜品,观看一场与以往风格迥异的电影。甚至在购物排队时,花一些时间与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人说话,问问他们会推荐你阅读什么、吃什么、看什么。
我们要记住: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时候,更要学会慢慢“走路”的能力。实际上,走路获得的认知能力有可能要大于高速行驶的认知能力。很显然,开车飞驰时,你集中注意力看到的无非就是红绿灯与行人。开的速度越快,你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就越少,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就越单调。但走路时眼睛里看到的东西会更多,和周遭环境的互动就越多。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早在5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在旧金山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选取了环境差不多的几个街区,调查当地居民的社会关系。结果发现,车流量最少的街区,那里的居民平均有三个亲密朋友,最拥堵的街区,亲密朋友平均还不到一个。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高速前进,忽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力,尤其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电影《一代宗师》中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们不能只看到狭隘的自己。
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永恒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当人类不再思考而被机器喂养的时候,我们还在吗?
中国APP开发商发现“新大陆”,但未来数据必须要存储在印度?
2018-08-31
在2013年将自己创建的一个公司出售给阿里巴巴之后,出生于四川的陈彧堃希望把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地方,寻找他的下一个创业机会。印度是他列出的潜在市场之一,其它市场还包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
“我们于2015年在美国推出了NewsDog,用户已经达到1万,但我们很快就意识到,由于竞争如此激烈,用户的保留率很低,”NewsDog首席执行官陈彧堃说,“当时我们决定来印度,因为印度的数字媒体公司数量较少,人们仍然在使用传统媒体。”
NewsDog于2016年在印度首次推出时是英文版,而现在它已扩展至10种印度语言,每月活跃用户达到1800万,成为印度最热门的新闻应用之一。
许多中国公司和企业家已迅速采取行动,直接在印度推出移动应用程序,以捕捉迅速增长的下一代互联网用户群体——全球和印度互联网公司也在追逐这一群体。
这些中国的应用中,有几个在印度已经跃居到所在类别的榜首。
这些类别包括娱乐(Tik Tok、Vigo Video)、新闻(UC News、NewsDog)、购物(Club Factory、Shein),以及浏览器和数据共享(UC浏览器、Shareit)。
毕马威印度公司(KPMG India)合伙人、互联网业务和电子商务主管斯里达尔·普拉萨德(Sreedhar Prasad)表示,“中国的内容应用已经成熟,并被广泛消费。(许多)印度人才刚刚接触自己手机上的数字内容,中国人就抢先地将他们的应用推销到印度。”
普拉萨德还表示,“尤其是在二线城市和其他地方,能够简单地制作短视频或编辑图片并提供分享功能的这些应用,正在迅速流行。中国的许多应用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当然,如果没有高速数据连接和智能手机,享受这些应用的服务是不可能的。
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地接受智能手机。据印度互联网和移动协会(Internet and Mobile Association of India)和咨询公司Kantar IMRB今年3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印度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将增加到5亿左右,而从去年12月时的数字为4.81亿。
在印度,中国的应用公司字节跳动(ByteDance),已经在印度推出了旗下抖音短视频国际版Tik Tok (现在已经有超过100万Android用户安装),以及旗下火山小视频海外版Vigo Video(现在有超过500万Android用户安装),允许用户上传短视频。相同领域里还有其他中国应用,如Kwai也在印度获得了数百万用户。
对这些中国公司来说,庞大的市场和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所产生的吸引力,足以让他们在印度押下大赌注。
陈彧堃表示,吸引他进入印度市场的是日益增长的互联网发展势头和传统媒体走向数字化的缺乏。
“当我与我的首席运营官马祎去印度古尔冈(Gurgaon)周边的乡村地区时,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有智能手机,而且他们经常使用智能手机。”陈彧堃说,“但是,他们仍然在阅读纸质报纸。那时我们意识到存在着一个空白,而这正是我们努力要填补的空白。”
不过,其中一些中国应用的内容被一些人认为是不适当的,并且专家称这些平台无法仅靠这样的内容来维持。
上个月,TikTok在印度尼西亚被暂时封梦禁,原因是该应用平台上共享的内容不适当。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知名中国投资者表示,这些应用在印度的维持时间可能会很短。
“我们在这样的内容方面遭到了一些批评,我们明白这样的内容会对我们产生损害,”陈彧堃表示,“我们正试图使用人工智能来剔除它。”中国的电子商务应用,比如电商平台Club Factory和Shein,每天来自印度的订单也达到数千份订。
对于Club Factory而言,其7000万全球消费者用户中,有3500万来自印度。该电子商务应用的印度业务主管阿什温·拉斯托吉(Ashwin Rastogi)在上月的一次互动中对印度媒体表示,“我们的重点是面向一个基于价值的消费者用户,这包括二级和三级城市的消费者。”
据App Annie的数据显示,按月活跃用户计算,Club Factory是印度安卓手机上使用排名中第八大购物应用平台。该公司的电视广告中,聘请了宝莱坞演员兰维尔·辛格(Ranveer Singh)和世界小姐曼努什·齐拉尔(Met World Manushi Chillar),为其全球服务代言。
毕马威印度公司的电子商务主管斯里达尔·普拉萨德表示,“这些中国电子商务应用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向目标客户投放广告,因为他们的许多产品都很便宜——一般低于1000卢比(约100元人民币),消费者往往很容易去下订单,这并无损失大笔钱的风险。”
阿里巴巴的UC浏览器(UC Browser)在印度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3亿,主要面向非大都市用户。其全球4.3亿月活跃用户,有30%来自印度。
阿里巴巴旗下移动事业部UCWeb的印度印尼业务总经理席宇(Damon Xi)表示,UC浏览器关注的是非大都市用户,而UC News关注的则是大都市用户。
他说,“我们提供了数据压缩技术,提高用户浏览和下载速度。例如,在印度的一些地区,互联网连通性仍在改善。在这些地区,UC Browser的数据压缩技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来自中国的几家网贷创企来说,在中国监管力度加强而导致中国国内这项业务萎缩的情况下,印度似乎是一片青草地。印度媒体今年早些时候对几家借贷初创企业——如WeCash和FinUp,在印度开展业务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WeCash的亚太区主管詹姆士·陈(James Chan)在此前一次互动中对印度媒体表示,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创业平台GrowthStory的合伙人K Ganesh表示,“印度和中国是相似的,随着数据和手机在印度的渗透,吸引中国企业家是很自然的。”
不过,这些在印度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跨越各种语言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对数据安全问题监管的阴影。NewsDog首席执行官陈彧堃说,许多中国企业家意识到了进入印度市场的困难。他表示,“只有那些有钱的中国公司才能来印度做生意。”
印度电子商务政策草案和数据保护政策法案草案如果付诸实施,可能也可能会给这些在印度追逐市场的中国企业家带来麻烦。
智库“互联网社会中心”(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al Thinktank)负责人苏尼尔·亚伯拉罕(Sunil Abraham)表示,“(数据)本地化将对中国公司产生一定影响。”数据本地化规定要求互联网公司,尤其是金融科技公司,只在印度境内存储所有数据。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主管沈珊迪(Sandy Shen,译音)表示,印度的数据本地化规则可能会增加开展业务的成本,因为服务提供商“需要建立多种托管关系,并采取更多步骤来整合数据。”
中国的应用开发商在印度不得不面临更严峻的障碍。去年,印度国防部命令印度军方卸载42款被印度列为间谍软件的中国应用。其中包括UC浏览器、UC News、NewsDog、Shareit、微博(Weibo)、微信(WeChat)。
与NewsDog建立了内容分享合作关系的智能手机小米,要求NewsDog证明自己没有在境外共享来自印度客户的数据。NewsDog首席执行官陈彧堃对印度媒体表示,“小米担心我们的名字在监管名单上。我们已经向他们证明,我们所有的数据(来自印度)只存储在孟买。”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另外,去年晚些时候,谷歌从其应用商店移除了UC浏览器。此前,这款应用据报道受到印度政府关注,因为它将数据发送到其在中国的服务器上。
真爱如此难求,难道我们真要从人工智能身上寻找爱?
2018-08-30
科幻作家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
我是吴霜,是一个科幻作家,也是一个编剧。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和爱的话题。
吴霜:这位是人工智能若琪,若琪你好,请和打家打个招呼吧?
若琪:侬好,阿拉若琪,我是一个人工智能, 也是吴霜的朋友。
吴霜:若琪,来卖个萌。
若琪:我的萌不用卖,都是自然流露的。
斯皮尔伯格1991年的电影《人工智能》中有个小男孩名叫大卫,他是一个人工智能。他的人类母亲在买下他不久之后就将他抛弃了。
大卫等待了两千年,当人类都已经灭亡的时候,有一批先进的外星人来到了地球,大卫对他们说:“请把我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儿。这样我的妈妈就会一直爱我,她就不会抛弃我了。”
这个电影的结局非常温情,外星人用一日重生的方式,给了这个小男孩儿美好但又虚幻的一天。
但这不禁让人沉思,在这种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它呈现出的其实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私和狭隘。
我们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我们就有权利伤害他们吗?我们就有权利决定他们的生活吗?
在这部电影里,人工智能的表现,很接近爱的本质,我们说“爱”,它的基础实际上是自我意识。
1 人工智能懂不懂爱?
前几天李开复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认为爱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一个显著标志。
也就是说,他觉得人工智能是不懂爱的。
但作为一个小说作家和影视编剧,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因为小说和电影是一种艺术介质,它的作用就是传达感情。
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爱呢?这个我们得看情况。
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所谓“弱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在某一个方面非常厉害,有可能是强于人类的。但是它的综合水平还远远无法与人类相匹敌。
比如说苹果手机的Siri和刚才的这位若琪,还有战胜我们人类围棋高手柯洁的Alpha Go,它们都属于弱人工智能。
围棋比赛结束以后,有很多网友开始担心我们人类“万物之灵”这个宝座是不是已经被动摇了?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因为Alpha Go它只是下围棋特别厉害,但是可能连基本的冷笑话都理解不了。
接下来一个阶段是“强人工智能”,这个阶段是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出现“人工智能学会爱”的一个阶段。因为“强人工智能”在综合智力水平,包括情商等方面会拥有和人类相匹敌的能力。
最后一个阶段是“超人工智能”,这个阶段很有趣但又很可怕。也就是说,当人工智能的发展,远远高出了人类水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它进入了一个“超人工智能”的阶段。
但是对于能不能爱的问题,即使最有想象力的艺术家和科幻作家,也不能够下定论。
因为面对一个比我们强大这么多的新“物种”来说,人类是没有办法对它进行精准的预测的,就好像蚂蚁没有办法理解我们人类是怎么样建构高楼大厦一样,人类在将来应该也无法理解超人工智能的社会形态,如果他们有的话,将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来看另一部电影《机械姬》,在这部电影里面,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对人类进行了全面的碾压。
画面中的男人,实际上是那两个非常美艳的人工智能的创造者。这两个人工智能在长达几天的图灵测试中,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性魅力、想象力、计策,同情心等,对电影中的两个男人进行了围攻,完全是精神上的博弈,致使其中一个男人招架不住帮助她们进行了反叛。
最后人工智能艾娃杀死了她的创造者,并化装成了人类的样子,逃了出去,隐身在人群中。
也就是说现在你旁边的长头发的美女,她很可能就是一个人工智能,这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
那么,从人工智能的大脑结构和我们人脑的结构来看,它们真的有可能具备如此程度的情感和智能吗?
有些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大脑结构,不管是目前机械达到的水平,还是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量子脑,他们的电神经冲动,或者光传感冲动和我们人类大脑当中产生意识和智慧的神经冲动,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学会计策和爱,不过这需要一个先决条件。虽然他们不能从零开始,但是可以从0.1开始学会如何去爱。这个0.1,实际上就是我们最开始设计它的时候给它内置的情感模块,或者说你要允许这个情感模块有一个开放学习的能力。
像Alpha Go,其实它的进步不是人类一步一步教出来的,是人类允许它有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它学习了人类历史上很多优秀棋手的走法、棋谱,进步才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用担心,因为Alpha Go是没有内置情感模块的,所以他连欺骗都不会。
2 懂爱的人工智能可怕吗?
谈到人工智能和爱这个话题,我要给大家看一个比较可怕的东西。
这一条线,是地球最聪明的智能水平线,上面是不封顶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个节点,是人类发展到能够创造超人工智能,也就是有点类似尼采哲学里面“超人”的概念。
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就是能够生产Siri、Alpha Go这样的位置,弱人工智能。
生产出和我们一样的,刚才《机械姬》里面的人工智能,大概要在这里。
未来,如果发展到这个程度的话,超人工智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它的进步速度一下子会变成一个指数级别的,届时人类就没有办法再控制它了。到时候他抹掉我们有可能就像抹掉一堆灰尘一样容易。所以说这个节点,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里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人工智能他们在未来能够做什么呢?
这里有一本书,它是人类史上首部由人工智能写的诗集,作者是微软的人工智能,名字叫《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本诗集里面,主打的诗歌《阳光失了玻璃窗》,是这样写的:
阳光失了玻璃窗
徜徉的苍蝇也变得彷徨
明天是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还是在阳光来自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还是挺美挺深邃的一首诗。
未来,也许人工智能会掀起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人类有可能被取代的职业,除了作家诗人之外,还有可能是工人,助理,顾问,中介,新闻记者,医生,教师,程序员,HR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社会的教育结构也会因此发生变革。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人类要如何和人工智能进行竞争呢?
在真正具备爱的能力的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在一些拥有爱的行业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比如说一个冷冰冰的只会诊断的机器人医生和一个会关心你、会照顾你的人类医生相比,我想更多的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但是,如果人工智能一旦发展出了爱的能力以后,像这位,他是在一个类似敬老院的地方陪一个老人下棋。如果他已经能够对这个老人有近似人类的情感关怀,那我想这样一个职位,也很快会被人工智能所占领。
关于人工智能的爱情,我们再来看一部温馨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男主角他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钢铁状态的机器人,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把自己从生理到心理都改造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类,然后他和他爱的人共度了一生,并且得到了人类社会的法律认可,然后死去了。
看到这里,人工智能懂爱还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我曾经也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名字叫做《小懂》。讲的是一个人工智能男孩爱上了一个人类女孩的故事。这个人工智能原本是作为一个治疗型机器人被设计出来的,但是程序发生了一些故障之后,他真的发展出了爱的能力并且他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孩子,最后他选择为这个女孩牺牲。
当时我写这篇小说就是想探讨,现代社会,就像上海这样的现代大都市,工作和生活节奏这么快,人的情感越来越浮躁,纯粹和真挚的感情越来越难得一遇,难道以后我们真的只能在人工智能身上去寻找吗?
关于这个爱的话题,最后我们试着让人工智能来回答一下:
吴霜:若琪,爱是什么?
若琪:爱是永不止息。
谢谢,最后我祝福大家,学会爱,得到爱,珍惜爱。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非主流性机器人,创意让人啼笑皆非
2018-08-30
无论是搜救任务还是救生任务,都存在一些让人惊讶的机器人存在,这些机器人被我们寄与希望,能够改变我们熟知的世界。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机器人都是正经的机器人,总有一些非主流性机器人,拥有不寻常的发明以不同寻常的创意让人啼笑皆非。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哪几款机器人让人感到最古怪。
寻找沃尔多的机器人
首先呢,我们先说一下《寻找沃尔多》这个考验眼力的游戏,在一堆类似的小人中,找出穿着红白条纹衬衫,带着眼镜和帽子的沃尔多。这个游戏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游戏,但是愣是有资深玩家想要通过技术来找到沃尔多。
这款名为“Waldo”的机器人就是创意技术专家马特·里德(Matt Reed)的作品,能够在4.5秒的时间内找出沃尔多。这款机器人利用的就是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辨别之后通过硅胶材质的手指出沃尔多的位置。
这个机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猜想,或许和这个游戏当初设计让孩子在一堆的小人中找出沃尔多是一样的原因——因为有趣!
帮你绑鞋带的机器人
如果你没有时间给自己绑鞋带的话,你可以利用机器人帮助你系鞋带,只不过这个过程并不快速,需要花费4分钟的时间。这样不快捷的过程很显然并没有阻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s College of Engineering)的工程师们的趣味。
虽然想象一下每个家庭都拥有这样一个机器人的场面,有点搞笑,但是作为一个复制的工具或许还有其他的存在意义?毕竟这样的机器人的灵巧性还是很值得推广的。因为只需要两台发电机以及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096元)的预算,能够在相当的范围内实现推广。
能够很好打水漂的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发明者是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师马克·罗柏(Mark Rober),来头显然很大。这个机器人的设计初衷就是,帮助任何一个打过水漂的人更好的打水漂。
Skippa的前身就是泥鸽投射器,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定制的木质投掷臂和一个为了增加稳定性的盒子底座。最后的完善,很显然是罗柏的侄子侄女,颜色油漆以及眼睛的装饰。要知道,最后的这一道程序很重要,任何一个有自尊的机器人都需要这些!
会弹琴的机器人
每一个热爱电影的科技宅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会弹尤克里里的机器人?每天弹奏一曲小夜曲来抚慰其疲惫的灵魂。所以,UkuRobot团队创造了这个机灵的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是通过我们自己设计的软件的蓝牙控制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这款机器人已经可以弹奏任何一首曲子。就像传统的弹奏方法一样,演奏出不同的和弦和音符,只不过鼠标取代了手而已。“UkuRobot团队成员Jakub这样表示。
由爆米花驱动的机器人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尝试一下用爆米花来给设备提供电力。这款设备可以称之为康奈尔大学的玉米粒,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工程师试图通过微波炉来加热玉米粒,或者用热镍铬线来直接接触或通过夹持器给机器人供电。
但是按照实用性来说,这样可降解,便宜到家家户户都可以支持实用的供电方法,或许根本不是什么古怪的想法?
能给你一个拥抱的机器人
一个智能的扬声器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为你播放一首适宜的音乐,但是,情绪低落的时候,它绝对不能给你一个安慰性的拥抱。可是,这个功能可以由HuggieBot提供,HuggieBot是由德国斯图加特的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t Systems)的研究人员发明的机器人。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目前,HuggieBot是一款经过改造的PR2机器人(Personal Robot 2,商用价值不高主要用于研究),表面上覆盖了柔软的泡沫层、聚酯层和其他材料。这款机器人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根据用户喜欢的拥抱力度进行调整,给你一个你最喜欢的拥抱,用户甚至还可以选择在特定的场合选择一个拥抱。
研究人员任何HuggieBot的最终用途可以投往医疗领域,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让机器人来智能判断用户的拥抱感受,以便能最大程度的让用户感受到拥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