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在15年内取代40%~50%岗位 看有没有你的

2018-09-03

  “概念火了会被玩儿坏。”这是今日(9月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博士在《AI·未来》新书发布会上的感叹。

微信图片_20180903110402.jpg

  李开复表示,AI催生了一批公司进行AI概念包装,使得一些公司处于估值偏高的情况,但目前AI处于一个估值调整期,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些项目估值下降了20%~30%,未来将会向合理趋势发展。待估值合理后,AI项目的投融资机会会更多。

  李开复还提到,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不过,由于企业决策、工会影响和政府政策,实际过程中实现取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15年内人工智能有能力取代5类工作

  2017年5月,人类围棋冠军先后输给人工智能算法“AlphaGo”后,掀起的人工智能话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李开复称这一事件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间。

  2018年9月,李开复新书《AI·未来》在全球同步发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获悉,在新书中,人工智能的发展被大致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Internet AI)、商业智能化(Business AI)、实体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都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颠覆了不同的产业,让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

  李开复提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拼图之一。过去3年,中国各地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从科技界、商界、各级政府机关开始,一直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

  在李开复看来,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程度与合理推测,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

  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务场景:

  重复性劳动——特别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装配线检查、缝纫;

  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如客户服务、电话营销;

  相对简单的数据分类,或思考不到1分钟就可以完成识别的工作,如文件归档、作业打分、名片筛选;

  在某公司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工作,如银行理财产品的电话推销员、某部门的会计;

  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拣、装配、数据输入。

  机器人进展比AI软件慢:它们仍然非常笨拙

  尽管AI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节省人力资本,但为了确保人类的职业生涯不会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断,需要了解“在可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

  李开复提到,虽然有媒体报道,称巨额投资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但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放射科医师等人工智能应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普及。

  “实际上在机器人和机械学方面取得进展比人工智能软件慢。机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机器人拿铅笔的样子,你就会懂我的意思。”李开复表示,由于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没有人类的情商,人类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因而有几类工作难以取代:

  创意性工作都,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

  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

  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

  “我们应该具有战略性思维,并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工作为目标。我们应该致力于终身学习,更新我们的技能,了解新趋势,并寻找新机遇。”李开复表示,应该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数据和使用量能够使人工智能不断优化。同时应该使用上述工具来工作,保持开放态度,明确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务,使人们能够关注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领域。

  此外,李开复提到,应该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各种创造力,不仅仅是科学和工程,还有艺术、建筑、音乐、诗歌、表演、讲故事等。应该接受传统工作岗位正在流失的现实。对于老年人,当需要提前退休时,请考虑接受,通过打零工和志愿服务赚取一些收入并过上喜欢的生活。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ICO项目并非真正融资,别被虚假宣传忽悠

2018-09-03

不要被一夜暴富的宣传所蒙骗,不要沦为被收割的“韭菜”。

102424082.jpg 

求财富是人的天性,梦想一夜暴富也是人性固有的弱点。行骗者往往抓住人性的弱点,编织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国内所谓的ICO(发行代币融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

早在2017年9月4日,央行等7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称,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并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可是,ICO乱象并没有因为法律的禁止而停止,各路行骗者依然在公然蒙骗投资者。国内绝大部分ICO项目并非真正融资,而是打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旗号,从事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ICO发行方编制虚假项目白皮书,内容从虚拟博彩、交友平台到开挖金矿、投注游戏,五花八门,普通投资者根本无从查证。甚至有些ICO项目连最基本的项目白皮书都没有,也能一两天骗取投资者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一些项目营运主体甚至连工商登记等都没有,有时仅仅需要一个人提出想法,再雇几个程序员包装产品,就变成了“正儿八经”的ICO项目。

ccd07a56-5a40-47d0-a10a-c22991a4c643.jpg

ICO项目吸引投资者关注自然离不开摇旗呐喊的吹鼓手。当正规媒体广告宣传受阻后,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就成了它们的宣传阵地。一些所谓的币圈大V装扮所谓的“专家”在自媒体公众号上胡言乱语,评测币值,大行忽悠之能事。他们宣称其代币未来很有可能像比特币一样值钱,价格翻个几倍几十倍不是问题。殊不知就连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很难真正评估这些虚拟货币的价值所在,更何况这些币们与比特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情况下,币圈宣传几乎成为圈钱、坑钱的代名词,面对重金诱惑,不少写手昧着良心撰文蒙骗普通投资者。而乱象的买单者,无疑是参与所谓ICO投资的普通大众。为了防止某些黑嘴继续忽悠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近期,一批区块链微信公众号被微信官方封停,其中包括金色财经、深链财经、火币资讯、大炮评级、币世界快讯服务、每日币读、TokenClub、吴解区块链等。北京市朝阳区也于近日下发《关于禁止承办虚拟币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商场、酒店、写字楼等不得承办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推介宣讲等活动。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也在“互联网金融举报范围”中新增了“代币发行融资”这一举报内容,凡直接或间接为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产品或服务均属违规。

作为个人投资者,一定要远离ICO,不要被一夜暴富的宣传所蒙骗,不要沦为被收割的“韭菜”。很多虚拟货币上线时貌似涨幅巨大,但当普通投资者得到虚拟货币可以卖出时,却往往大幅下跌。除了割“韭菜”外,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存在多重风险,包括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个人投资者都是这些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一定要谨防上当受骗。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智能合约真的智能吗?

2018-09-03

我们都知道区块链的2.0是以太坊,相比于比特币,以太坊增加的功能就是智能合约。

时间回到2014年,19岁的加拿大籍天才少年 Vitalik Buterin(币圈人称:V神)受比特币启发后提出以太坊概念,并通过ICO众筹得以发展。次年6月,第一款以太坊发布,取名:Frontier。自此,一场基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革命席卷而来。

smart-contracts.jpg

一、什么是智能合约

目前,区块链领域的智能合约主要是基于以太坊实现的。所谓智能合约,如果去掉智能两个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合约别无二致。

之所以称之为智能,是因为合约的条款写成代码的形式,存放到不可篡改的区块链上,一旦触发了合约的某个条款,代码就会自动执行合约,由于代码在执行中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有效避免由人来执行时造成的作弊行为。

简单地说,智能合约就是传统合约的区块链化的升级版。它是运行在区块链数据库上的代码程序,当满足其代码中写入的条件时,程序自动执行。智能合约一旦编写好就不可更改,可以被用户充分信赖。

微信图片_20180903105734.jpg

举个栗子:

甲乙两家公司签订合同,甲违约导致乙损失惨重,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乙不得不向法院起诉,费尽周折胜诉后,还得要申请强制执行立案等等,整个过程繁琐复杂。有没有方法可以在源头解决?

智能合约闪亮登场,把甲乙签订的合同写入区块链的代码中,一旦甲出现违约情况,那么智能合约代码会自动执行事前的约定,将违约金转入乙的账户中。当然如果是放在区块链上,那么资金就应该是数字代币。

不管甲公司怎么耍赖,一旦有违背约定,智能合约的代码都会自动执行,这样乙公司就不用担心无处追踪损失。

像上面这种违约案例,当今社会经常会出现,根据目前的法律程序,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去保证合约的有效执行。

二、智能合约的特点

我们目前谈及的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除此之外,智能合约还可以部署在中心化的传统互联网上。相比于传统互联网,部署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拥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性高等优势。

两者最直接显著的区别是:

1、在传统互联网上,智能合约只需要部署在服务器上;而在区块链上,智能合约需要部署在所有的节点上。

2、在传统互联网上,智能合约可以非常随意的创建、执行、升级或终止;而在区块链上,智能合约的创建、执行、升级、终止也会复杂得多,必须符合区块链本身的技术要求和条件。

这也决定了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有如下的特点:

1、代码即法律: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化服务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一经部署便会复制到系统所有节点,一旦触发自动执行,安全透明,无法篡改。违约者必受惩罚。

2、机器信任:相对于传统的中心信任(比如:人民币信任来自政府;淘宝信任来自支付宝),智能合约的信任完全来自于不可篡改的代码,不依赖于任何权威机构和第三方。

3、决策靠共识:互联网的中心化服务器的决策可以由权威直接负责,而区块链没有权威中心,决策依靠的是全网共识达成,这一过程是开发者、矿工、社区、交易所等多方博弈的过程。

4、功能相对弱:中心化服务器的软件功能很强大(双十一淘宝服务器的处理量是极其可怕的),但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受限于区块大小、出块速度和区块链本身的网络带宽等多种因素,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其功能上远没有中心化服务器的那么强大。

5、外部数据交互难度大:把智能合约部署到区块链上,是为了合约的不可篡改、自动执行;但部署的前提是合约数据真实可靠,如果源数据不准确,那上链就没有意义。另外,数据上链需要解决时间、储存等技术的问题。

三、智能合约的应用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区块链项目,都是用以太坊来ICO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项目方在以太坊网络上,可以通过它提供的智能合约开发平台来设置一个简单的自动筹资程序——设置好兑换比例、筹资硬顶等条件。

从目前的时间点看,智能合约首先的应用是创造代币,也就是ICO。ICO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将共识的力量发挥到极致。通过ICO,项目的启动突破了传统募资方式限制,让拥有共识的成员获得项目发展红利。

可以不夸张地说,从长远来看,智能合约会颠覆现有的合同立法和实践区块链的应用。

未来,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将非常广泛,如房租租赁、博彩发行、金融借贷、作物保险、设立遗嘱、证劵登记清算等。

四、智能合约的短板

2017年6月17日,区块链领域发生一场大地震, 以太坊上一个著名的项目The DAO由于其自身漏洞,导致黑客窃取了3600万个以太币,当时价值约6000万美元,使以太坊币价大跌,一举从145元人民币跌落至68元人民币。

此事也导致了以太坊硬分叉,形成两条链,一条为以太坊(ETH),一条为以太坊经典(ETC),同时,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受到大众质疑。就目前来看,智能合约还有很多短板。

1、智能合约不智能

使用“智能”一词意味着这些合约像人一样,具有某种天生的智慧,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智能合约的”智能“在于合约的执行不受限于任何事物。 比如:小刘因为失业,没有及时交付房租,智能合约服务器将不会把Key发送给小刘;,小刘也无法进入房屋,流落街头……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合约应当考虑到具体情况,即着眼于契约精神,也会在情况非常不明朗的条件下试图做出公平的裁决。 换句话说:一个真正的智能合约就如同一个好法官。但现实中的智能合约并非如此,它事实上只是基于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行事,不能将任何因素或法治精神考虑在内。

2、智能合约并非真正的合约(至少在以太坊上面)

智能合约理论上将确保合约可靠性的责任交给起草者,但实际操作中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集权后果。

以太坊是以“代码即法律”的观点出发,也就是说,以太坊合约是最终的权威,没有人可以否决合约。 这个观点要求智能合约开发者所开发的代码没有漏洞。 如果出现漏洞,属于需要自己负责。但当DAO事件发生时,这一观点改变了。以太坊将存入DAO的所有资金归还。换句话说,智能合约的起草者做一件错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以太坊的开发者为此修改了法律。

3、智能合约无法和现实世界接轨

智能合约虽然不需要信任,但智能合约的执行,依然需要依赖中心化的第三方。但无需信任是去中心化的,中心化的执行机构会不会能否做到真正的公正?那么,我们要保证智能合约真的“无需信任”,就必须保证智能合约的执行也是“去中心化”的。

这会导致了另一个问题: 在去中心化的环境里,智能合约要运行起来,需要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对应的强关系。比如:我们在智能合约里用一个token代表一座房子的。如果这个token被人偷走或者token丢失,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现实世界中房子的所有权也跟着转移给小偷?

4、智能合约存在法律问题

智能合约全部由代码组成,而典型的合同则是一份有着法律意义的文本,这两者之间存在到底能否对应以及如何对应的问题。

智能合约的性质是合同,表达的是一种债权关系。根据民法原理,债权关系得以成立的基础,是物权关系的存在。如何使得更多资源上链,也就是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物权体系,恐怕是决定智能合约应用范围的基本前提。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智能合约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法更改和自动执行,这构成了智能合约实现“匿名信用”的基础。但合约无法更改显然具有另外一方面的安全隐患,在传统合同中,合同存在无效或者可撤销、可解除的情形。然而在智能合约中,这些机制还能适用吗?

由盛入衰,无人邻家便利劫数难逃

2018-09-03

邻家便利在风口中兴起,又在风口中陨落,这种兴衰的轮回流转恰似最契合商业法则的历史演变。

微信图片_20180903105203.jpg

邻家便利起步于2015年5月5日,在繁荣发展的时期被业内赞誉为最类似“711”的24小时便利店。早在成立初期,邻家便利就被视为无人便利行业的黑马。当时,国内外知名的连锁便利店7-11一年的时间最多也就开了30-40家,而邻家便利在刚开始就以一年开200家门店为目标。

事实上,邻家便利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但一年半的时间内连开70家的记录,也让邻家便利以极快的速度在市场内占据了不小的份额,成为众人眼中无法忽视的存在。

然而,这样神速的扩张也给邻家便利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8月始,一张“告知函”在社交媒体上传出,并引起众人广泛的关注。告知函显示,邻家便利店的母公司邻里家商贸有限公司于2018年8月1日起停止总部各项业务,并将陆续停止店铺营业。

同时,邻家称因为公司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真正实现盈利,依旧需要投资方注资经营,依靠店铺自身的销售收入依然入不敷出,且公司账户已被部分供应商诉讼至法院进行了财产保全,账户资金已被冻结,公司账户目前已无可支配资金。

从这告示函中可以看出,邻家便利败局已定,无力回天。而导致邻家便利惨败的罪魁祸首主要源于资金链断裂。

据界面新闻报道,邻家便利与P2P平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连接这一切的关系的源头系于善林金融。邻家便利旗下大股东为高盛融通财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比60%,而高盛融通正是善林金融的创始人周伯云投资的公司之一。善林金融主要以经营多家P2P平台为主,如戴微美、亿宝贷、众筹平台点赞网等。

能经营多家P2P平台,善林金融背后的资金实力自然不容小嘘。在资本的助力下,邻家便利可以无惧高额的成本实现急速扩张。

不过,邻家便利的扩张步伐很快就止步于2018年4月。失去善林金融资本助力的邻家便利很快就开始崩塌。

在业界看来,邻家便利依赖的这种P2P模式有利也有弊,总体来说,弊大于利。P2P模式曾经帮助邻家便利快速的开疆扩土,然而,由于过度依赖这种模式,邻家便利的命脉基本取决于这些P2P平台的经营,一旦P2P模式中某个平台或者是多个平台出现问题,邻家便利将面临资金周转、断裂的危机。而这次邻家便利的倒闭也印证了这种模式存在的巨大风险。

邻家便利失败的背后,P2P模式只是最直接的表面原因,真正导致邻家便利快速倒下,无转圜余地的原因还是出于邻家便利本身。

正如告知函中表述的一样,邻家便利自开店以来,一直没有实现真正的盈利,相反,由于高速扩张,邻家需要投入的成本只多不少。而这种表面风光,内里无积蓄的商业模式正是导致邻家便利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真正原因。

从果推因,无人便利痛点难消

事实上,邻家便利出现的问题也是导致无人便利容易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

尽管无人便利被资本持续看好,众人更是叫好声一片,但仍无法掩盖无人便利难以实现盈利的窘境。一直以来,便利店都是琐碎且低毛利的行业,无人便利店也没能逃脱这一宿命。随着资本狂热的褪去,无人便利红利难实现的痛点日益凸显。

无人便利行业推行的商业模式成本支出和营收不成正比。资深零售人士沈军曾经分析道:“一家便利店要实现盈利,就要保证每日营业额至少在5000元到6000元之间,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便利店包括无人便利店都难以达到这种业绩。”

在业绩达不到目标额的情况下,无人便利想要实现盈利难于登天,且随着行业的发展,无人便利需要投入的成本正在逐步增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了18%,水电成本上升了6.9%,人工成本上升了12%。

随着无人便利店的火爆,大量资本聚集在这一风口,许多便利店的租金也开始一路飙升。以2016年为时间节点,便利店的房租租期一般都是三年到五年一签,然而,在2016年之后,每次房租到期再续约时,房租的价格就会开始大幅上涨。就连鲍俊伟也说:“7-11也曾遇到三倍房租增长的经历。”

除了房租的成本不断增长以外,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虽然无人便利以“无人”为噱头,店里也基本看不到店员和收银员的影子,但就目前来看,无人便利还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至少货架上的商品摆放和整理都需要人工来操作,而商品运输、搬取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且取代人的智能机器设备所需的成本并非小数,日常维修等都需要花费较为高昂的成本。

一般来说,无人便利的成本除了高昂的租金和设施费用外,还要包括商品毁损等问题。所有的商品都有保质期,尤其是蔬菜水果、熟食之类更新周期快的商品,发生货损的机率非常高。

在高额成本的压力下,便利店如果因为选址和品牌渗透问题导致客流量不多,消费者粘性差的话,店里就更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

而一旦资金出现回拢困难等问题,企业就容易陷入崩盘的处境。尤其是在行业没有出现可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之前,急功近利的投入资本,扩充规模反而会触发行业的临界点,导致败局的出现。

周而复始,无人便利命数已定?

对于新零售而言,历史就是一个轮回,在无人货架风波还未完全散去之时,无人便利的发展轨迹开始与无人货架重合。

在新零售领域,无人便利不是唯一一个因盈利问题受困的业态,早在无人便利之前,无人货架就因为入不敷出问题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发展困境。

2017年,在新零售繁荣发展时期,无人货架一跃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然而,站在风口之上的无人货架最终却倒在盈利这一关卡上。GOGO小超的倒闭给风头正劲的无人货架来了个响亮的耳光,也由此揭开了无人货架行业崩塌的序幕。

现如今,无人便利似乎正在重复着无人货架的历史。2017年,在新零售趋势下,无人便利店开始出现并逐渐演变成风口。随着风口愈演愈烈,市场掀起一股无人便利浪潮。

然而,大家都在热火朝天耕耘无人便利行业时,邻家便利的倒闭宛如一个炸弹,成功的轰炸了狂热的行业,市场经过这次轰炸也逐渐恢复冷静。褪去狂热的无人便利市场在众人看来,更像是步入衰落期前的表现。那么,无人便利是否真的会如众人所想一般,与无人货架遭遇一样的困境?

实际上,在邻家便利倒闭风波后,无人便利店或将迎来一轮倒闭潮。毕竟整个行业现在都存在着成本扛不住烧钱速度,行业融资跟不上烧钱补贴等问题。

但就整体来说,无人便利的困境要比无人货架好得多。一方面,无人便利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巨头是无人便利最后的底牌。那么,身处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无人便利行业应该如何实现盈利,走出困境?

无人便利虽然以“无人”为噱头,但本质上仍属于零售业,这也意味着,无人便利终究离不开商品、供应链以及服务等三大重要因素。因此,无人便利要想实现盈利,就要从这三大因素下手。

首先,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喜好作出精准分析,优化店里的商品结构。

无人便利店的优势之一就是数据获取。传统便利店大部分都是通过店员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很难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记录。而无人便利店通过利用科技产品,实现的智能化服务可以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完整的记录。

经过将各类消费者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消费者对于哪些商品的需求量会更大,对哪种商品的需求量更小,确保进货商家进货的数量。优化商品结构不仅能够让商家将货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还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粘性。

其次,完善供应链,缩短供应距离,减少流通损耗环节。

就目前来看,无人便利行业采取的供应方式大多都是通过第三方进行商品供给,而这种方式所需的流通环节要更多,流通时间也比较长,这意味着,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相应的也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无人便利店想要缩短流通环节有两种可以选择。一种是自建供应体系,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这种方式所花的成本比较高。另一种是采用“熟人+多渠道”的供应方式,通过利用熟人网络进行最优的供应链选择,以达到“去劣存精”的目的。

最后,以消费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扩展服务边界。

零售行业的本质是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去补足价格上的差距,而无人便利店的售卖数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数量,而服务的质量是决定店里客流的关键因素。以消费者导向,为其提供所需的增值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引流增粘方式。

比如,根据不同的位置和生活圈,接入不同的服务,匹配不同的端口。比如可在店里进行各类生活服务充值,在特定的日子里提供特定的商品等。

此外,无人便利实现盈利最大阻碍在租金上,由于开店需要支付高成本的租金,因此,无人便利在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金无法流通的问题。而解决行业现金流的问题,主要在物业方身上。无人便利可以通过采用“以分代租”的模式,让其现金流达到最稳定的健康状态。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总的来说,随着邻家便利的倒闭,无人便利行业的痛点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无人便利或许会遭遇和无人货架一样的倒闭潮。而通过行业不断的努力,无人便利店的流量和消费者粘性将有所增加。

随着客流量的提高,无人便利实现盈利的能力也将有所提高。可以预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洗牌,未来的无人便利行业将会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