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语音就是方便自己,麻烦别人?

2018-09-10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据报道:

语音功能曾为微信早期流行出过力,如今却被很多信息过载的人所厌恶。他们认为经常发微信语音的人不是自私、没文化就是因为上了年纪。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27.jpg

虽然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户基础的比列仅为 1%,但这部分用户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而 21 岁以下用户每发送 10 条消息中才有一条是语音信息。

知友:思无邪(1900+ 赞同)

未经别人允许,最好不要随便发语音,这是平时说的不多,却十分重要的一点社交常识。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32.jpg

 

发语音就是方便自己,麻烦别人。

你发语音只要按着话筒讲话就行,而听语音的人却要掏出耳机,调大音量,仔细听那么长一段。要是没带耳机还要凑在手机边调到最大声听,万一给旁边的人听到什么内容岂不尴尬。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36.jpg

长语音最可怕。

有人一言不合就发长长的一段语音,自己倒是省事了,可麻烦了别人。长语音不易接受信息,要是中间有一点东西没听到,还要从头继续听,非常浪费接收者的时间。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39.jpg

发语音说话不清楚很让人崩溃。

语音转换文字功能很方便,但前提是你说普通话,且语速正常,不然连腾讯爸爸都不知道你再说什么,真是让别人一脸懵逼。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42.jpg

经常发语音可能会被认为没礼貌。

发语音确实方便了自己,却可能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不给别人带来麻烦是一个有礼貌的人的基本守则,希望大家能多为别人考虑

关系亲密的人可以适当发语音,但以不打扰对方工作学习为前提。

知友:MovkDong(1400+ 赞同)

先说下结论吧:「语音」之所以不再是微信交流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表情文化实在是愈发风靡,尤其是 GIF 表情,它相比于文字和声音更直观、精准和生动,可以应付各种场景下的对话。

另一方面,微信使用户极不情愿被打通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边界破壁,通讯录好友的数量与成分不断杂化,让语音这种能传递丰富情绪,带有私密甚至 sexy 色彩的信息载体,值得用来对接的人群比例日趋下降。

于是看起来,语音交流不是那么流行了,甚至很讨人厌。

以下是学术派「又臭又长」型具体分析:)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最基础的媒介。语言在传达信息内容本义之外,还可通过声调、语速、音量等维度传递与说话者相关的背景信息,减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提升人际传播的最终效果。

文字则由于其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往往会使信息的接收者并不能完全领会传播者的微妙意图。

6 年前,微信横空出世。除了其被赋予了短信替代品的重要身份,人们得以摆脱键盘,回归拟态现实的语音交流是其最大的价值。

它提供并整合了人际传播交流的诸多载体,如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实现了人类感官的「外系统化」。

它试图打破间接传播的时空限制,通过媒介将「不在场」间接传播转变为「在场化」的直接传播。然而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语音交流有着极大的反感。

我和我的导师曾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微信语音与文字交流偏好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先来看下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对微信语音交流的看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开放式笔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北京某高校来自各学院 113 名本科生。

开放式笔谈,即人们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不使用口头语言(对话、交谈),而是通过互相书面书写的方式,来传达彼此的意思。相对于一般的对话交谈而言,笔谈传达讯息的效率相对较低,但精确度则相对较高。

语音偏好(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语音交流)的方面,有以下原因被受访者所提及(数字为被提及次数):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47.jpg

在语音发送偏好中,排位前五名的理由分别是:

1. 单位时间内可以传送(或容纳)更多信息

2. 使用特殊语气可表达特殊涵义(或情感)

3. 对亲朋好友偏爱用语音

4. 可以兼做其他事情(特别是过马路)

5. 省劲儿

这五条理由中,前三条大概可以看作为「信息的效率」,后两条则大概为「信息传播者的效率」。

文字键入偏好的方面,则有以下原因被受访者所提及:

微信图片_20180910104353.jpg

在文字键入偏好中,排位前五名的理由分别是:

1. 凸显内容的重要性(或显得更正式)

2. 对陌生人偏爱用文字(含保护个人隐私之意)

3. 表达意义明确清晰而尽量无歧义

4. 使用场合无拘束(尤指非常安静的场合)

5. 单纯地为对方着想(尤指不能判定对方状态之时)

这五条理由中,前三条可以大概看作为「信息的效率」,后两条则大概为「信息交流双方的效率」。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信息交流中对于文字键入的偏爱明显多于语音发送(明确偏爱文字键入: 明确偏爱语音发送 = 20 : 2)。

似乎的确是这样。微信为用户提供传播声音语言的语音功能,并未替代文字传播,而是出现了不同情境下的考量。这些考量会使用户在使用微信交流时,从对象与内容两方面来进行审视。

(重点来了)

从交流对象出发,语音发送解放了信息的传播者,使交流局面突破了双方在场之听说交流与双方不在场之视觉交流「二者必居其一」的境地,实现了人类感官的统合化,但并未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接受场景,反倒造成了对接受者的束缚。

相比之下,文字键入时,决定文字键入的场景更多地是从接受者所处的场景来考虑的。更为重要的是,语音与文字的选择还会受到双方关系的影响,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呈现机制是这一选择的重要前提。

从交流内容出发,语音在承载信息上虽然更为高效,且能表达出信息的微妙意义与特殊情感,但囿于语音功能的限制,语音每次都要从头听起,而且声音的特殊属性(如方言、手机音质等)也会于「在场化」的交流中带来一定障碍。

此外,传统意义上本来模糊与多义的文字语言,在表情符号的配合下对信息的表达更趋全面,甚至以图像方式为载体的表情符号传达出来的信息交流的现场感比声音传播还要更直观、更精准、更生动,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语言的天然不足。

可以看出,通过语音发送实现信息交流的一般效果,事实上是不如一目了然的文字键入的一般效果的。

故而,一方面传媒技术发展使人与人之间交流更为「在场化」与「毫无保留」了,处身传媒之中的人们的身份正试图与人们在现实中的身份趋于融合、难分彼此,这似乎称得上是一种「解构」;

而另一方面,传媒技术,尤其是此处提到的文字键入,似乎又在「建构着」一个更模糊的交流模型或称交流方式,它不同于现实的「不在场」,当然也不是「在场」,而是「必然不在场,但又不是一般所谓的不在场」。

不同用户使用信息的偏好,归根到底,是要看传媒技术究竟在人们使用相关媒介的过程中扮演着「建构」还是「解构」的角色。

因此,不能片面地说「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了」。事实上,语音已经成为了微信用户在某些紧急场景下交流方式的「SOS」。对谁使用、如何使用,取决于使用的对象与场景。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研究其实已经做了一个预设:进行笔谈的人,不仅识字多,而且几乎都熟练掌握输入法,故而他们可以做选择。这个预设对于其他人群,就不一定成立了。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譬如说中老年群体——因为输入法过于复杂,恐怕是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他们能学会发送语音已属不易。

这也是为什么题主在描述中提到了:虽然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户基础的比列仅为 1%,但这部分用户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

(更大的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是你的上司……)

当然,某种技术使用偏好得以形成的原因,还应该从更广泛、更基础的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影响和决定技术使用偏好的并不全然是个体使用行为本身,而是依然倚赖着宏观的社会结构。

(咳咳话说回来……微信语音什么时候让用户拉动进度条?每次打断后都得从头开始听,实在是反人类……)

以上。

安卓系统惊现重大漏洞,真的是99.9%的人都中招!

2018-09-10

要说这现阶段的手机系统占比

无疑是安卓排第一

安卓凭借着其开源的特征使得自己

被各大手机厂商们广泛使用

1.jpg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安卓在中国的占有率

达到了八成!

2.jpg 

(图片来源于友盟调研机构友盟2018年06月之前的数据统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时候

安卓有一个漏洞会怎么样呢?

根据ZDNet在8月30日发布的一条消息称

Nightwatch Cybersecurity

(国外的一个网络安全咨询公司)

发现了一个新的安全漏洞:

漏洞编号(CVE-2018-9489)

这个漏洞对安卓9.0Pie以下的

所有版本都会产生影响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

只要是安卓9.0Pie以下的都中招了!!!

3.jpg 

想一想,阔怕阔怕

写到这,黑马突然发现36小姐姐的

手机都还没有吃到牛轧糖

替她悲伤ing

4.jpg 

36小姐姐的版本,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版本的彩蛋?)

根据Google官方的统计

目前市场上占有率

最高的是6.0和7.0了

最新系统的普及率不到一成

5.jpg 

(统计数据截止为2018年7月23日)

根据这个表格的数据显示

安卓9.0的份额占比不到0.1%

也就是99.9%的人都中招了

当然,苹果用户自然不用担心

因为国内手机厂商的深度定制

加上一堵“大大的墙”使得国内

的手机基本没有可能第一时间

用上最新版本

因此这个漏洞影响的人群范围

之广可想而知

6.jpg 

(定制过后的系统)

该漏洞的危害在于可以

把用户的设备信息向在设备上运行的

所有应用公开。

公开内容包括了

WiFi名称、MAC地址、IP地址、DNS服务器信息

在应用获取该权限后可以对设备进行识别、

追踪、物理定位,甚至还可以对WiFi网络

进行嗅探和攻击

7.jpg 

简单的说,别人借助一些工具可以通过

此漏洞获得你的上网记录

你浏览了哪些网站

在网站上输入了哪些密码

跟哪些人聊过天

聊过什么都会被知道得一清二楚

当然以上的情况构成基础是需要

你们处在同一个WiFi网络下

如果没有构成这个条件

那么就只能查到你的位置

这位置还是及时刷新的。。。

想想最近的关于人肉的新闻

在结合前段时间的盗刷支付宝等新闻

想想就可怕

(虽然前段时间是利用的伪基站原理)

8.jpg 

安卓和iOS相比,漏洞向来都是第一

在今年的一月份也曾经爆出一个

“应用克隆”漏洞,由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

和知道创宇404实验室共同披露

利用该漏洞可以轻松“克隆”他人

账户进行消费

9.jpg 

(腾讯玄武实验室检测结果)

最后在这里黑马就要提醒你们了

习惯使用安卓手机的黑粉们

平时一定要注意资金的防盗安全

及时更新系统和软件版本

不要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当然,很多小姐姐不爱更新应用和系统,

打开手机都是几十个更新提醒

那么这时候,你展现的时候就到了噻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号贩子转战APP:黄牛变“助理” 加价数百卖专家号

2018-09-10

黄牛转战APP:加价数百倒卖专家号

  号贩子转型网络倒号,专用APP平台接单、派单;黄牛变“就医助理”,与平台平分“服务费”

  知名大医院一号难求,已成共识,而众多“号贩子”哄抢号源牟利,更加剧了患者就医难度和就医成本。在优质医疗资源较为集中的北京,每天也在上演着医院、患者与号贩子之间的博弈,北京卫生部门近年也推出“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改革“新政”,拉开了“PK”黄牛党的序幕,患者可通过“京医通”微信、自助挂号机、电话等多渠道,实名预约7天内号源。

20171219222955_8437.jpg

  但在挂号改革“新政”之下,仍存一号难求,除了求医者数量庞大之外,“与时俱进”的号贩子也转战到挂号移动终端抢号,各种挂号APP平台也随之诞生,一边是患者下单预约挂号,一边是号贩子接单代挂,号贩子和平台基于互联网+炒号,平分暴利。

  一名资深号贩称,除了在医院放号时段替人抢号,他们还自己挂号抢占号源,在APP平台上找到买主后,退号又立即刷新,用真实患者的身份信息重新预约抢号,“这一招屡试不爽”。

  APP平台挂号先付服务费

  正常途径都难以挂上的专家号,一个APP却声称能挂到,患者需要做的是多支付数百元“服务费”。

  8月底,北京市民周蒙(化名)替家人挂号时,在网上搜索到一款名为“北京挂号网”的APP,红色的图标带有醒目的“京”字,打开后医院、科室、医生等信息详尽,这让周蒙以为是一款官方挂号APP。

  在该APP提交身份证号等预约挂号信息后,周蒙收到信息称预约成功,需要支付420元服务费用。“这就让我怀疑了,官方挂号都只有挂号费,为什么会有服务费?”周蒙说,更让他起疑的是,页面上没有显示挂的是哪个医生的号,是什么职级的医生,以及具体的预约时间,只有一个“就医助理”的联系方式。

  “想要得知挂号的具体信息,需要支付费用后,和就医助理联系”,周蒙说,“这不就是黄牛吗?分明是霸占号源,侵害患者正常挂号的权益。”

  8月10日,北京的张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她通过“北京挂号网”APP,挂了亦庄同仁医院的专家号,除挂号费外,她还支付了335元服务费。令张女士更加不满的是,付了服务费却没有享受到APP上承诺的导诊、陪诊等服务。“没人帮我取号、指引,都是自己在取号机上拿的号。”张女士说。

  “北京挂号网”并非唯一的收取服务费的挂号APP。

  今年5月,湖南的廖先生通过一款名为“预约挂号网”的微信小程序预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专家号。“软件看着挺正规的,挂号的时候显示费用126元。”廖先生说,支付后才知道,这费用并不包括挂号费。

  小程序提醒预约成功后,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给廖先生发来短信,称把挂号费24元转到他的支付宝账号或微信账号,“请尽快支付,否则到时候导致无法就诊,后果自负!”

  除了患者,医生也发声质疑这类收取服务费的挂号APP。

  微博认证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的邢医生今年5月发微博称,“今天有患者朋友说通过‘优医岛’预约我的号,本人郑重声明我从来没听到过这个平台的名字,更没有同意任何人在该平台给患者预约我的号。”

  “没听说过北京挂号网,也从没跟这个平台合作,这不就相当于号贩子吗?”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说。“代挂号的APP需要使用患者本人的身份证信息挂号,一旦患者把身份证信息提供给APP,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上述负责人说。

  “就医助理”的挂号生意经

  “初级挂号导诊(不含挂号费)90-900元,挂号费另收。”记者在安卓应用市场、苹果应用市场均找到了“北京挂号网”APP,上线时间为2017年。其简介称,北京挂号网是为了方便北京就医的患者,推出的预约陪诊服务应用。

  “所有挂号陪诊服务,均为付费服务。按照陪诊服务的医院、医生和时间不同,价格不同,所有陪诊服务至少需现场陪诊30分钟”,“北京挂号网”的应用简介称。

  打开“北京挂号网”,首页有北京212家医院的信息,包括了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301医院等知名医院。选择医院后,出现预约挂号的界面,可以选择科室、医生、就诊时间等。

  与一般挂号流程不同的是,该APP需选择初级挂号导诊或高级挂号陪诊,“服务费参考范围(不含挂号费)90-900元”。

  对此,“北京挂号网”的客服称,“初级是就医助理用电话、微信指导就诊,高级是陪诊人员现场陪同就诊,两者相差一百多元。”

  9月4日下午,记者预约第二天的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号,按步骤填写信息,选择初级挂号导诊后,APP界面出现“待抢约”字样。

  几分钟后,记者收到一条来自“优医岛”的预约短信称,要求记者付款,APP的付款页面显示“初级挂号导诊费(不含挂号费)420元”,记者支付后,接到就医助理“张先生”的电话,称第二天下午该医院的神经内科有号。

  “张先生”的电话再次拨打进来,却变成了一位女士的声音,她称垫付了50元挂号费,让记者微信转账给她,又交代记者第二天自己去医院的自助机取号。

  9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该知名三甲医院,在自助机上顺利取出预约号。蹊跷的是,记者此次通过“北京挂号网”APP挂号之前,专门查看了该医院的官方挂号APP,显示9月5日神经内科门诊号“已挂满”,为何“北京挂号网”的就医助理能够挂上号呢?

  该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查看医院挂号系统后台,发现记者挂上的号,其实是从114电话挂号那儿退回的一个号,在该医院的临时放号时间放了出来。只不过所谓“就医助理”摸清了医院的临时放号时间,而一般的患者或家属不清楚,造成了挂号网能够在“挂满”的情况下挂出号的假象。

  退号从哪儿来?一名号贩子称,一部分是已挂号的患者因故退号,另一部分则是他们此前抢的号,在找到买主后退号,然后又用买主信息刷新预约抢号。

  有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有类似黄牛“占坑屯号”的情况。

  平台上注册后可抢约派单

  在线上黄牛链条中,“北京挂号网”、“优医岛”等APP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北京挂号网”等代挂号APP为用户端,用户(患者)预约挂号,相当于发起一个订单,“就医助理”在“优医岛”APP上抢单,替用户挂号。挂号成功后,平台和就医助理平分患者的服务费。

  蒋丽(化名)是北京挂号网的一名“就医助理”,专门负责同仁医院的号源。患者或家属在“北京挂号网”预约挂号后,“优医岛”APP平台就向蒋丽派单。

  蒋丽说,她用患者的京医通抢号,因此会向患者索取京医通的手机验证码;倘若患者没有注册京医通,蒋丽就使用患者的身份证信息提前注册好京医通账号,方便抢号时使用。

  每天早上7点到7点半,是蒋丽最忙的时候,因为同仁医院早上7点放出当天号,她在这段时间使用京医通抢号,“现在我们也不去医院排队,都在网上抢号。”

  9月7日,记者以咨询怎么做“就医助理”的名义致电“北京挂号网”客服,话务员向记者确认,成为“就医助理”需在“优医岛”APP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

  “你们只要负责号源,其他都由平台负责,客户数量有保障,不用你们再去发小广告了”,该话务员称,“服务费由平台和你们对半分。”

  “优医岛”APP首页的审核认证页面显示,审核“就医助理”只需免冠正面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紧急联系人、手持身份证正面照片等基本信息。通过审核后,即可在首页抢约,在第二页预约管理中可以看到抢到的预约,进行代挂号服务。

  挂号结束后,用户点击“确认已就诊”,服务费经平台分成后,进入“就医助理”的账户。“账户里至少留2000元保证金,其余金额可以提现”,客服称。

  “优医岛”APP的一条通知显示,就医助理分为抢约和特派两种,特派就医助理有固定的医院,平台派单。如果特派就医助理的退单率过高,会被取消特派资格,全部订单转为抢约。

  代挂号APP成本不足10万

  事实上,对于抢手的知名专家号,“北京挂号网”APP无法保证号源。9月4日,记者在“北京挂号网”预约某知名专家号,被告知需等待至9月17日。

  此外,“北京挂号网”规定,下单30分钟后退单,平台扣除50%的导诊费用。消费投诉网站消费保称,接到消费者杨女士投诉称,其于8月8日在优医岛预约挂号网APP进行挂号,网站显示可以挂8月11日的专家号,缴费后告知无法挂号,改到13号还是无法挂号。杨女士要求退款,但却被强行扣除50%的挂号费。

  江苏徐州一家APP制作公司的开发人员看过“北京挂号网”APP后告诉记者,“这样的APP很好做,这类APP不能直接挂号,也不显示号源是否挂满,说明根本没有接入医院的挂号系统。”

  该开发人员称,北京挂号网这类APP没有自动挂号功能,只能是客户下单后,由后台转交给人工挂号。“唯一难点就是APP上医院信息的采集”,该开发人员称,有两种方法可以获取医院信息,一是直接从官网扒公开资料,二是获取医院的接口。“市面上有整合卖数据接口资源的,比如整合卖北京所有医院的接口,费用是1万次请求100元。”

  广州一家APP制作公司的开发人员也告诉记者,类似“北京挂号网”的APP制作费用约7万到8万元,“医院的信息可以用爬虫技术扒医院官网的信息,如果提供医院接口资源,不需要扒数据,价格还能再降低。”

  苏州一家数据公司曾销售医院信息接口、医院挂号预约数据接口,按天数或次数计费。该公司官网显示,医院信息接口是“根据医院名称检索医院相关信息”。医院挂号预约数据接口更为强大,可以获取医院、科室、医生排班、号源等信息。

  9月8日,记者致电该公司客服,客服称公司的医院接口产品已经下架,但未说明下架原因。目前,该公司官网的医院接口商品均显示“维护中”。

  “优医岛”公司曾被投诉“倒号”

  “北京挂号网”、“优医岛”等APP,背后都有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的身影。

  在苹果应用商店,“北京挂号网”、“优医岛”的开发者均为“Chongqing Youyidao Technology Co.,Ltd。”,即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的英文。

  “Chongqing Youyidao Technology Co.,Ltd。”作为开发者,在苹果应用商店一共上线了21款APP。除了“北京挂号网”外,还有“上海挂号网”、“广东挂网网”、“湖南挂号网”,以及“皮肤科医院挂号网”、“男科医院挂号网”等,这些AP的界面、操作均与“北京挂号网”高度相似。

  此外,在微信小程序中,“挂号预约网”的主体信息也显示为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挂号预约网”界面和操作方法与“北京挂号网”APP相似,只是可以进行全国各地医院的挂号预约,同样收取相应的服务费。

  记者检索发现,一个名为医院挂号网的网站备案信息也是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该网站称提供“超千家医院预约挂号陪诊”,“基于各医院挂号历史预约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推出全国各地三甲医院挂号热度排行榜,现已覆盖全国超千家三甲医院。”

  医院挂号网上有大量医院、科室、医生的信息,但是无法直接挂号,该网站展示了优医岛旗下所有挂号APP,引导用户下载APP挂号。

  工商资料显示,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13日,法定代表人为康立群,经营范围包括了健康管理咨询(不含治疗和医疗健康咨询以及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除外)、医院管理等。

  记者在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公开信箱检索到一份举报信显示,湖南一名消费者向重庆市卫计委举报,称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倒卖医院号源。

  2017年9月18日,重庆市涪陵区卫计委曾公布调查结果称,未发现该公司APP平台有直接为客户挂号的行为,未发现该公司组织到热门医院轮候并大量挂号并以更高的价格向其他挂号的患者高价出售号源,从中赚取差价的行为。

  重庆市涪陵区卫计委在该文件中称,涉及投诉的APP平台为类似淘宝、滴滴性质的资源整合平台,主要提供就诊指导、陪诊、代为挂号等相关服务。客户提出服务申请后由平台内注册的第三方接单完成业务,平台只起到连接客户和第三方以及咨询服务的作用,不直接为客户挂号。平台收取就诊服务费用并分成给第三方。

  多家“代挂号”网站被处置关闭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在北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挂号,分别是在线预约、电话预约及在医院现场挂号。而其中在线预约,可由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京医通、支付宝、微信及部分医院的官网、APP等渠道进行。

  针对“网络黄牛党”,北京市卫生部门曾联合网信办、公安局等,就互联网散布“号贩子”、“医托”等违法信息,展开专项整治行动。而在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就曾整治有偿“代挂号”网站。因为违法开展有偿“代挂号”服务,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污染网络环境,“北京预约挂号网”“上海就医挂号网”“上海安帮跑腿服务网”等网站被国家网信办依法处置和关闭。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明文规定,倒卖医疗机构挂号凭证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则规定,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张新年律师另外指出,如果号贩子同时伴随有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则有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针对新出现的代挂号平台,张新年律师表示,网络平台自己虽并未为客户挂号,但是当有号贩子借助该平台从事违法行为时,平台负有监测排除的义务,如果对此知情而没有及时采取屏蔽、删除、下架措施,应当依法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平台在不明知、不应知时,对于平台上出现的违法信息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但是经消费者投诉、特别是权力机关通知后,则视为平台应知、已知,嗣后出现的违法信息,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平台和号贩子合作倒号,则属共同违法行为,甚至构成共犯。

滴滴上线车内录音服务 加密上传7天后自动删除

2018-09-10

    昨天,滴滴上线车内录音服务功能,使用滴滴快车等服务前必须先授权录音安全保护功能,才可以正常叫车。

  北青报记者昨天打开滴滴App发现,在呼叫快车、专车、拼车等车辆时,会弹出“请授权录音安全保护”的提示,乘客只有在点击“同意并授权”后,才可以正常继续叫车,否则只得取消订单。根据该提示,在乘客进行授权后,每次行程中车主端会开启录音;该录音主要用于差评或投诉时,可向平台申请核查录音,有据可依。滴滴表示,将严格保密录音,该录音直接加密上传,在保存7天后,将自动删除,如有纠纷,会适当延长保存时间。

057632db4ef240f9b92b19560cf53ecb.jpeg

  在此次乐清顺风车事件后,滴滴方面于9月6日公布了七项安全措施,其中就包括此次的全程录音功能。今年5月,在郑州21岁空姐乘顺风车遇害事件后,滴滴就曾整改顺风车,并就两个问题向社会寻求建议,其中一个就是,是否可以考虑在车内对每个行程全程录音;另一个是否给予有轻微犯罪记录人员成为车主的机会。当时,滴滴表示,在现实场景中,大多数司乘纠纷的投诉,双方都各执一词,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也让很多司机和乘客认为平台偏袒一方或者不作为。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车内对每个行程全程录音(将明确告知用户,并经过用户授权方可使用软件),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方便在发生车内纠纷或治安刑事案件(例如性骚扰)时取证判责。为保护司乘隐私,录音资料不保存于个人手机,将直接加密上传服务器,保留72小时后自动删除。从昨天公布的最后实施细节来看,该措施最后被确定使用,在服务器中保留的时间从72小时延长到了7天。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这个举措应该是为了保护乘客安全,同时通过保留证据,可为及时解决司乘纠纷及投诉提供依据。不过,录音涉及到司机和乘客的个人隐私,应明确告知,录音功能的开启应由司机或乘客主动选择开启。根据滴滴方面的《录音信息收集及隐私保护协议》,录音仅在车主及乘客用户均同意的情况下开启,录音将实时上传至滴滴服务器,车主或乘客无法自行下载、调取或播放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