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财富”遭觊觎 黑客盯上区块链代码漏洞
2018-09-11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安全方面是硬需求。需要构建区块链安全生态,从数字货币钱包、智能合约等不同产品上着力,同时,还需要从矿池、交易所等数字货币产生的节点上实施动态防范。
一行代码蒸发64亿人民币。这个不可思议的黑客操作发生在今年4月,仅仅因为被黑客找到了一个代码漏洞,与之相关的区块链产品的全部市值瞬间被全部转出,趋近于零。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仰仗国家信用而有价值,那么加密数字货币的存在仰仗区块链技术的信用。”9月6日,在由众享比特等合作主办的ISC2018区块链与网络安全论坛上,山东警察学院侦查系网络犯罪侦查教研室副主任张璇表示,由于区块链技术代码中漏洞相继被发现,以及对应的一些安全事件,逐步打击着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信心。
此前认为,区块链技术由于分布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的应用,拥有了不可篡改、可追溯等被认为是“万无一失”的特性。然而,该特性主要针对存储在区块中的信息来说,以文中开头的案例为例,区块链技术保障了可以追溯到这64亿转移到了哪里,黑客的操作也会被系统不可篡改地记录,却并不能“拒绝”黑客对底层代码的篡改,保护虚拟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漏洞可以被利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成了犯罪分子非法获利的新手段。”张璇说,甚至有人表示,区块链技术已经了引发经济犯罪的革命。面对新手段带来的新挑战,该如何应对,以维护区块链技术的长远发展?
虚拟货币成偷盗新目标
不久前,一部名为《瞒天过海:美人计》的偷盗题材电影上映,讲述一众美女偷盗高手,盗取一条价值1.5亿美元的钻石项链的故事。
相较于发生在币圈的偷盗事件,这条项链的价值就不那么令人咂舌了。例如今年3月30日,我国警方破获的一起虚拟货币偷盗事件中,3名供职于国内知名网络公司的黑客侵入受害人张某电脑,将价值6亿元的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洗劫一空。
过去盗贼的目标是金银珠宝、成沓钞票,如今只要稳坐电脑前,动动手指,通过虚拟货币的窃取就可能“致富”。加密数字货币,成了高科技犯罪的新目标。世界各国均备受困扰,资料显示,在价值5.3亿美元的代币被盗后,日本16家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打算成立一个自我监管小组,自省自查系统漏洞。
360集团信息安全部王伟波表示,目前公开的针对非个人电脑的对公链和交易所的攻击行为已公开的有57次,并造成了10亿美元的损失。但他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攻击由于会对交易所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不会被公开,损失也会被交易所自行消化。
除了窃取,虚拟货币也沦为犯罪分子的工具。“比特币成为洗钱工具,并衍生出了‘专业水房’。”张璇说。她列举了一个实际发生的案件:受害人在QQ上认识了嫌疑人,他自称是在伊拉克打过仗的军人,希望受害人帮他代收邮包,代收邮包需要80万美元保证金。受害人把资金打给专门做比特币交易的王某,王某支付给嫌疑人比特币,对于嫌疑人来说并未留下收钱的诈骗证据,而比特币交易的王某处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增加排查难度。
“比特币(目前黑市承认的加密数字货币大多为比特币)的参与,使得警方破案追寻资金链条的方法可能就要失效了。”张璇说,在工作中,深感案子不好查了,追查罪犯的难度大大增加。
更有甚者,犯罪分子不在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伙,而是一个正常经营的合法企业。张璇介绍,一个技术运维公司开发了一个木马病毒,安装在自己负责运维的客户机器上,机器内存占用不多时就启动挖矿程序,被发现前已挖得数字货币5000多枚。经统计,该公司非法控制了全国300多万台机器。“这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定位至今仍非常模糊。”张璇说,新的犯罪态势敦促着法律、法规的健全,提醒执法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每日三省吾身查漏补缺
“我们可能不知道黑客怎么攻击,但是应该把每个细节的安全做好。”王伟波表示,对自身漏洞的排查,可以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甚至提前预防问题的出现。
如同一场攻防战,一旦掌握了区块链技术的“命门”,黑客分子的外部攻击将一发不可收拾。而“加固城墙”“严查堵漏”则是防守方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方法。
据王伟波介绍,黑客对区块链技术的攻击可发生在应用层、合约层、激励层、数据层等六个不同层面。对不同层面的攻击手法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同。
越底层的攻击,越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对数据层的攻击将带来整个区块链而非一个节点的变化。今年5月份,因攻击者篡改了某区块链生成的时间,导致挖矿难度下降,劫持了整个主链,导致攻击者获取了大量的代币。
因此,360安全团队就从黑客攻击的六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分别找出漏洞,并“开出药方”。通过对某公链和交易所进行了安全测试,360安全团队发现42个漏洞,其中可以影响到用户账户安全的高危漏洞29个。
除了排查漏洞,团队还对黑客的一些攻击进行了深入测试,并编写《公链渗透测试白皮书》。王伟波说,白皮书会不久后进行发布,其中将分析一些安全事件,以区块链攻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黑客的攻击手法,以及针对不同的攻击,怎么做好安全防护。
王伟波认为,区块链产业正处于发展比较前期的阶段,目前安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安全方面是硬需求,需要构建区块链安全生态,从数字货币钱包、智能合约等不同产品上着力,同时,还需要从矿池、交易所等数字货币产生的节点上实施动态防范。
盲目上马区块链项目不可取
“我们除了让区块链技术本身更扎实,更值得信赖之外,还面临一个区块链的链上数据与现实数据衔接的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部门主任魏凯表示,每个行业使用区块链时都有自己的痛点,例如溯源行业,如何确保上链的数据,对应的正是要追溯的产品,而不会被“掉包”?
写到链上的信息是不是真实的,能够准确反映现实的。这是区块链技术解决不了的,而必须依靠链外的手段保障,例如制度体系。魏凯认为,目前配套体系是缺乏的。
“要上马区块链应用,应该先问4个问题。”魏凯说,“任务要不要记录数据?记录的数据是不是必须多方参与?参与的多方能不能互信?如果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那么,就可以考虑抛弃原有载体,使用区块链技术。最后一个问题,能够容忍它与中心化系统相比效率较低的特性吗?”
魏凯解释,使用区块链的成本也非常高,因为它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效率肯定没有中心化的系统效率高,目前,在使用时,区块链技术没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魏凯用“焦虑症”形容目前产业界、甚至政府对区块链的态度。“现在有二十几个省市发布了与区块链有关的激励刺激政策,很多地方盖起了区块链大厦,入驻这些大厦的企业有没有挖掘出什么非得用区块链不可的场景来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魏凯认为,除了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完善外,政策、法规、验证等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推动建设。为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4月9日,联合158家企业发起了“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推进技术标准、行业应用和政策法规等工作,以期逐步完善区块链发展的有利生态。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共同织好互联网安全的“防护网”
2018-09-11
伴随传统领域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物联网与新技术加快融合,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关注的焦点。维护网络安全,要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和人才的培养,也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安全标准,加强各机构、各领域间协同合作,共同织好互联网安全的“防护网”
物联网来了,人工智能来了,5G也要来了,各个传统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织”进这张大网。当传统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网络安全的边界也随之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全球安全产业规模正在稳步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为990亿美元,2018年预计增长至1060亿美元。然而,投入的持续加大并未有效改善安全形势,恶性攻击事件反而更加多元,面向未来的网络安全形势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第四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上,学者、专家和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所有0前面的1,也是未来物联网与新技术融合之路上的基本保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也随之蔓延、扩散和叠加,它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利益福祉的重大战略问题。只有保障网络安全,才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梁斌表示。
网络攻击出现新态势
“对于人类来说,这些图片只有仔细看才有一点失真,但它们攻破了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极棒实验室总监王海兵拿出4张图片,分别是秒表、宇宙飞船、蘑菇、猎狗图案。“人工智能‘看’出来的却是蘑菇、蘑菇、宇宙飞船、北极狐。这就是所谓的‘对抗样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对路上的交通标志略作修改,无人驾驶车辆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只是我们要面对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
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彼此融合,网络安全问题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在国际著名安全技术专家布鲁斯·施奈尔看来,智能设备意味着大量设备接入了互联网,“冰箱、微波炉、汽车都成为连在网上的计算机,我们因此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它不仅是泄露信息还能带来财产损失,设想一下,假如它修改了患者的血型或者使得汽车的刹车失灵会怎样?网络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新技术不断涌现让网络攻击出现了新态势。中国智能应用联盟副理事长国秀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到2030年,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成为基础性的赋能技术,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还存在相当大的未知性,在发展中到底会面临怎样的安全挑战,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王海兵所演示的对抗样本,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新的智能设备则留下了新的漏洞。“如果说手机和电脑还维持了比较高的安全水平,那么摄像头、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这些新的智能设备更容易被黑客利用,比如硬件固件层面的漏洞、前期调试程序烧录的接口、芯片层面的安全存储、运算的安全防护等都需要考虑。”布鲁斯·施奈尔表示。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2018年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对抗赛上的一场网络攻防演示让人印象深刻。安恒信息安全研究院破解了一款智能面膜,原本电压最高50伏的智能面膜被远程攻击后,电压可以加到140伏,足够对人体造成伤害。未来的网络攻击就这样无孔不入。
网络安全产业将如何面对这样的未来,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安全边界?在腾讯高级副总裁丁珂看来,解决之道是“一横一纵”。“‘一横’,是通过研发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通过技术来解决问题;‘一纵’,则是加快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为‘互联网+’的各行各业提供更多专业网络安全人才。”
“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突破是确保网络安全的治本之策。”梁斌告诉记者:“要以国家网络安全保障需求为核心驱动力,支持和引导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点加强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领域安全技术的突破,为实现真正的网络安全打牢根基。”
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网络安全新挑战,但这些技术也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新助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表示:“5G技术可以帮助打击伪基站。因为5G有个特殊的功能,可以把基站上面的信息和信号强度上报给网络,但伪基站通常是通过非常强的信号把用户吸引到这里来,太强的信号表示网络是异常的。根据网络拓扑配置信息进行分析,就能确认某个小区是不是有伪基站,并且通过定位系统就可以锁定伪基站的位置。”
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秘书长封化民表示,到2020年,我国重要行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需要的各类网络安全人才达200万人。巨大的人才缺口已成为掣肘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让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满足融合发展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刘建伟坦言,这需要高校在顶层设计上“多走一步”。“比如我们的经验是将企业作为教学实验基地。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将网络安全专业的学分设置为140学分,比过去压缩了20多个学分,就是为了学生在大四时不设课,把学生全部‘轰出去’到企业实习,让他们积累足够多的实践经验。”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副院长赵波则表示,考虑到“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在网络安全学科发展中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比如说我们的空间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是与测绘学科一起来合作的,未来还要考虑与管理学、数学乃至法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
形成标准与生态合力
“今年1月份,我国成立了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与专家咨询组,有序推动相关安全标准落地,包括已经立项的《人工智能终端设备安全环境技术要求》和《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安全能力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公开透明的标准能够帮助被融入的各行各业真正提升安全意识和水平。”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主任潘娟说。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标准被视为未来网络安全防护长效机制的基础。百度安全事业部产品总经理韩祖利表示:“对于过去很多对互联网技术并不了解的传统企业来说,安全标准可以让它们更能信任网络安全服务商,同时根据行业应用需求的差异科学选型,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可以知道谁更安全,看到厂商在网络安全方面投入的力量。”
不过,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看来,网络安全标准目前还缺乏体系性,还需要制定具体领域政策法规,比如大数据安全指导意见、数据安全管理指导意见等。
网络安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还在于“生态共治”。“互联网+”的发展,让安全不再是单个企业或某个领域的事情,各机构、各领域间协同合作,才能织好互联网安全的“防护网”,推进信息网络安全联盟体系的建设。
“在我看来,这种合作应该建立3层应急响应模式。”丁珂说,“第一层是应急指挥中心。网络安全服务商要与传统企业深度合作,立足于每一个行业去做它的指挥大脑。第二层是应急响应体系。遇到重大安全问题,安全厂商需要集中核心能力,第一时间做解决方案。第三层是应急服务体系。网络安全服务商要共享数据,共同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央行继续布局区块链 商业银行应用未来可期
2018-09-10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即便是央行,也还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有序地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更需要监管机构制定完善的监管条例。区块链技术如果能够正确地应用,必将在未来引领金融创新,更好地驱动经济发展。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近日已经在深圳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还参与了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的开发。
根据当前可以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时间为2018年6月15日,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人民币。其经营范围为“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相关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
事实上,央行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还不仅于此。9月4日,“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上线进入试运行阶段;位于南京的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于8月28日正式揭牌;而更早些的时候,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共同推动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也在今年年初上线试运行。
从央行在区块链技术上开始布局的举动就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被商业银行全面运用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那么,红极一时的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呢?狭义上来说,区块链是一种技术,即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相连以形成链式数据结构,并辅以密码学的原理使其变为不可篡改和伪造的分布式账本;而从广义上来说,区块链技术只是一种基础,以这种基础结合现有的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P2P等技术之后形成新的数据库技术。简单说来,区块链是利用自身分布的数据节点实现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以及交流。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着2009年比特币的横空出世而出现的。在比特币价格波动大、确认时间长和交易费用高等一系列弊端展现出来之后,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近年来逐渐独立于比特币,越来越多地单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区块链技术之所以受到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的青睐,还是源于其本身最重要的两个特点:第一,去中心化。这个词近年来被反复引用,只要是从业者都不会陌生。作为独立的技术,区块链不受中心管制,也不依赖于第三方机构,节省了维护成本。第二,安全性。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但各方信息都通过算法进行加密,实现了匿名,而想要篡改数据,必须至少控制全网51%及以上的数据节点。
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技术陆续出现。然而,商业银行系统对这些方面技术的应用有限,仍然是高度依赖于纸质文件、现有系统以及各种中介机构。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商业银行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商业银行若是能够成熟掌握运用该技术,很可能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首先,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经营模式将得到精简,整个系统将更加智能化。
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确保了交易的可靠性,分布式的数据结构令单点的破坏不会出现,在算法加密的加持下,安全性进一步提升,降低了银行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在内的各项风险。
再次,区块链技术使银行能够尽早摆脱对各种中介机构的依赖,这也将直接导致各种结算支付系统的变革。
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便捷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客户的重要需求,对于银行业来说,传统的柜台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灵活多变的服务场景才是客户的最终诉求,而区块链为这样的场景在未来成为可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即便是央行,对于区块链技术也还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有序地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更需要监管机构制定完善的监管条例,避免区块链技术被不当使用。区块链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很可能颠覆金融领域现有格局的重要技术,如果能够正确地应用,必将在未来引领金融创新,更好地驱动经济发展。
蛋壳刺破膜不破:摩登时代的高精度机器人
2018-09-10
老电影《摩登时代》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卓别林每天不停歇地在生产流水线上扭紧一个个六角螺帽,最后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一个个六角螺帽,看到什么都要去扭一扭,最终疯狂。这一幕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如果他生活在现在,自然不会发疯,因为高精度机器人已经不仅仅能做到精确地扭紧螺帽了。
用钻头钻透鸡蛋壳而蛋膜完好无损,刺穿覆在气球上的薄纸保证气球不破……这些“不可能的任务”需要超乎常人的稳定、精确,以及敏捷的反应。本周《机智过人》的节目现场,代表机器智能的协作机器人和最富经验的人类高级钳工一起面对挑战,他们能成功吗?
心细如发——高精度机器人
时至今日,我国有些精密的武器弹药依然需要人工做最后的校准,以保证结构的精确性。来自军工企业的高级钳工张新停师傅,就是这样一位“给子弹立规矩”的人。把钻头当绣花针用是他每天的工作,因为精度要求最高的部件,要把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手工打磨一个满足如此要求的部件,一位高级钳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人工刺破紧贴在气球表面的A4纸
为了在高精度加工中提升工作效率,辅助人工甚至替代人工,需要精密数控机床和高精度的机械臂。在《机智过人》节目现场出现的小i机器人,即是一种高精度的双臂协作机器人,每条机械臂有六个自由度。
自由度是什么呢?机械臂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用来描述机械臂动作的灵活性,与能够独立运动的关节数目对应。目前工业机器人采用的控制方法通常在机械臂的每一个关节轴处安放一个独立的伺服电机,因此“轴数”越多,代表了机器人的运动越灵活自由。小i是一种六轴机器人,即拥有六个自由度,可以实现横向,纵向,垂向三个方向的移动以及三个方向的姿态角。因此在机械臂的活动空间内,六自由度的机械臂可以按任意指定方向到达指定位置,满足各种运动需求。
协作机器人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大部分工业机器人是自动作业或是被安装在防护网中被人引导作业的。协作机器人则不同,它和人类近距离接触,能够与人在同一工作环境中协同工作,在生产生活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在办公室环境下它可以是和人类一起工作的自主机器人,在工厂中它可以充当没有防护罩的工业机器人。
因此协作机器人在设计之初就从安全性的角度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安全保障,在构造和性能上兼具了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那小i机器人是否真的和人一样灵巧又心细如发呢?节目现场给出了两轮挑战。
首先,小i需要在鸡蛋表面打五个孔,将蛋壳钻除,还要保证蛋膜完好无损。鸡蛋壳的厚度是0.3-0.4mm,蛋壳内部的蛋膜更薄。从技术层面分析,小i成功完成挑战依靠的是完整的自主规划能力和准确的力反馈控制。
小i利用每个机械臂腕部的摄像头对鸡蛋表面进行三维扫描,确定好正确的钻孔位置和钻孔方向(垂直于蛋壳曲面的方向)。实际钻孔过程中利用机械臂的力反馈传感器感受蛋壳钻透时刻的阻力变化,做出停机控制。最终结果是小i操作的效率和准确度远超人类选手。
在另一个挑战中,小i需要利用一把唐刀迅速刺破紧贴在气球表面的A4纸,气球要完好无损。传感器在接触到纸的瞬间感受到阻力变化,同时要排除气球弹性对力感知的干扰,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停机指令,准确快速制动机械臂运动,这样的操作给力反馈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终小i也成功完成了挑战。
小i接受挑战中
90后机器人
在机器人领域中,协作机器人还很年轻。1996年,由美国西北大学的2位教授J.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首次提出,并申请了专利。协作机器人概念的提出,来源于1995年通用汽车基金会(General Motor Foundation)的资助项目,该项目试图找到相关方法使机器人变得足够安全以便可以和工人协同工作。
2005年,专门研发协作机器人的Universal Robots公司在丹麦成立。公司创始人在丹麦大学的研究中意识到了中小企业对灵活制造的需求。到2009年,Universal Robots公司推出了一款机器人——UR5,全球首款协作机器人诞生。
2012年,Rethink Robotics推出了双臂协作机器人Baxter。Baxter以用户友好著称,使用了拖动示教系统方便用户快速设定机器人动作,同时创新地研发了具有弹性的仿生机械臂关节,保证使用安全。
Baxter机器人在工作
自此之后,协作机器人市场大门被打开,不仅传统四家工业机器人巨头纷纷进军这一新领域,KUKA的LBR iiwa(2013)、ABB的Yu Mi(2014)、FANUC的aR-35iA(2015)以及Yaskawa的MOTOMAN-HC10(2015)相继推出,同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创立的协作机器人公司。协作机器人的概念也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轻型,灵活,安全成为协作机器人的标签。
多种多样的协作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发展
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而我国起步较晚,核心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的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例如,控制机械臂精确运动的核心零件减速器。机械臂的伺服电机在低频运转下容易发热和出现低频振动,不利于确保长时间和周期性工作的工业机器人精确、可靠地运行,而精密减速器能够使伺服电机在一个合适的速度下运转,并精确地将转速降到工业机器人需要的速度。国际上精密减速器的生产被少数几家日本公司垄断,其中Nabtesco由两家具有60年以上历史的日本工业企业帝人精机和纳博克合并而来,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Harmonica占有率达15%。
减速器结构示意图
差距中蕴含着机遇,我国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减速器研发生产企业,国产减速器的质量在逐步提升。一些相关的指标,如传动误差、回差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已明显缩小。从小i机器人的精确控制中可以看到国产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发展潜力。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与工业机器人结合中。2015年,Google与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Sergey Levine和Pieter Abbeel开发的深度学习系统使机器人可以自己完成挂衣服,开瓶盖等动作。2016年,Sergey Levine再次与Google合作,通过视觉识别使机械臂完成了抓取多种形状物体的自主学习,而不需要人为程序指定,这在工业生产线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深度学习方法控制机器人抓取各种物体
机器人产业是实现制造现代化的支柱之一,是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标志。然而国内的相关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正如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在《机智过人》节目现场所指出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投入使用的很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都是国外的技术,期待看到更多这样优质的国产工业机器人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