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真的是高达、EVA或类似环太平洋那样的吗?

2018-09-21

无论EVA,还是高达,类似的巨型人型机器人在动漫作品中都离不开重要的战斗场景。

  2018年强势收官的爆红网络综艺《这就是铁甲》也让机器人格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8月21日刚结束的机器人大会上也有很多机器人格斗的精彩场面。小型机器人格斗权当观赏没什么大用,要是把高达那样的巨型机器人应用到战斗中场面一定令人叫绝吧? 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巨人型机器人在战场上如同鸡肋,实在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不过在极限作业方面,巨型机器人可是一把好手,也是目前巨型机器人使用最为广泛的地方。

56a59d80dd39f-thumb.jpg

  最普通的工业机器人就属于第一代,它是酷似人上肢自由度很高的机械臂能重复预教动作,但是没有传感器,所以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进行动作。所以到了第二代就是装有传感器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改变行动的机器人了。一、二代都是工业机器人,活跃在工厂,而对于灾难救援、农林、医疗和维修等领域,就只能依靠第三代能够步行拥有更高自由度和自主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机器人了。

49A7328F545629883DEC60EB1E066C16F65935E2_size45_w720_h405.jpeg

 目前,应用于原子能,海洋,防灾等方面的巨型机器人基本成功,达到7个自由度的机器人臂几乎和人臂一样灵活。要说还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结构材料了,要达到开发轻便、刚性、韧性、经济绝非易事。此外巨型机器人还面临由于惯性无法精准动作的问题。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当然,对于巨型人型机器人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在去年就制造了中国首台非军用大型驾驶舱室机动装甲参水猿XX21,炮击形态和机器人形态转变的场景让人怀疑变形金刚的时代即将开启。不过不管是XX21还是它的大哥NK01目前都只在娱乐圈发展。热衷巨型机器人的美国和日本最喜欢也是挑战对方的巨型机器人以战胜对方为乐。

  说到底,巨型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多样的,更多还是取决于其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机甲大战不停,巨型人型机器人就不会走向没落。

垄断缠身的互联网:区块链是否能成为其治病良药?

2018-09-21

1803年,法国思想家夏尔·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以“合作经济”的思想来反抗资本与利益团体盘剥。他何曾想到,200年后的互联网,也将会遇到一模一样的困境。

2018年9月,滴滴宣布暂时停止夜间服务功能。一时间,前些天还群情激奋的人愕然发现,没有了滴滴,出行确实遭受了诸多不便。我们仿佛听见了滴滴的狞笑:“别搞笑了,你们还是会巴巴的求着我回来的…”

微信图片_20180921103119.jpg

现在看来,滴滴的初心,或许是干净的。2012年,程维和自己的领导王刚先后从阿里离职,二人把目光投向了网约车市场。 时值5月,老领导王刚慷慨地拿出70万,程维自己掏了10万,就这样“小桔科技”在北京城成立。滴滴的起步十分狼狈,就花了八万块找外包开发,匆匆上线、Bug不断。后来程维才知道,滴滴经过层层转包,最后完成第一代App开发工作的,是一个中专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几个月后,滴滴的账上只剩下一万多块钱,程维焦头烂额的四处融资。那年的冬天很冷,北京更迎来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雪,但就是那场雪,让人们用起了滴滴。伴随着恶劣天气的出现,网约车的需求被大量激发。订单开始上扬后,滴滴拿到了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1000万美元。

此后,滴滴有了阿里的人、百度的技术、腾讯的钱,意气风发的少年举起巨剑,誓要挑战恶龙。在资本的加持下,滴滴把传统的士公司打得头晕目眩,更与快的、Uber开启了猛烈的市场份额战争。于是,我们迎来了那场难以忘怀的打车补贴大战。那段时间,打的几乎不花钱,有聪明的人,还能赚不少。滴滴似乎真的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

然而,司机和乘客赚到的,始终是小利。王刚的慷慨并没有白费,他在滴滴上赚到的数字,不但在朋友圈中刷新:70 万,能在北京买个厕所的钱,也能投出滴滴这样伟大的公司,顺便赚上的远超35 亿。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成了上千亿。

微信图片_20180921103122.jpg

2014年,沉浸在巨额烧钱补贴大战中的中国网民不会想到,这些烧掉的钱,很快就要再往我们身上一点一点抽回来。一统天下的滴滴,终于开始显露出了可怕的獠牙:屠龙少年,终究变成了恶龙。

事实上,“顺风车”连续的事故,并非滴滴的一时疏忽。仔细想想,多少互联网产品都以“用户至上”作为口头宣扬的理念,但更多时候,平台只是把用户当做了待剪的羊毛而已。如同Facebook,滴滴,京东这样的大平台,不断收集和利用用户的数据和注意力,并包装成广告系统向客户售卖以赚取巨额利润。

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用户、司机的数据和关系都被绑定在了一家公司身上,让用户完全放弃滴滴这样的巨头转向新软件,很有可能会遇到无车可打的情况,造成生活的不便。所以作为用户,很多时候只能忍气吞声。这样的困局,有什么方法可解?

微信图片_20180921103125.jpg

在实体产业中,我们曾经看到过相似的场景。由于商业巨头对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控制,曾经让身处底部的一线农业工作者苦不堪言。而基于“合作经济”思想创立的合作社,就能把弱者联合起来,让小农户的集体利益得以保护。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资、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服务,而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提高农户的市场话语权。每个农户都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会因为合作社的壮大从中直接受益。

合作经济的思想可以运用于互联网产品吗?如果用户自己的社交和服务关系都属于自己,那么滴滴和乘客的信息、使用习惯、服务信用等数据,就应该允许被导出和授权给其他的打车应用。这样,用户在挑选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的是哪一个应用的产品和服务最好,而不是谁垄断了市场。

可是一旦巨头们交出了自己业务核心资产“用户数据”,那互联网公司改如何盈利?毕竟,对于Facebook、Google以及百度、阿里这样的公司来说,广告收入就是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把用户数据拱手相让,也就断了公司的财路。另一方面,如何能够保证,保存用户数据的平台,不会成为新的巨无霸,肆意变卖、使用用户数据呢?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经济”有互联网结合落地的前景。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中,可以透明、公开的记录用户数据的使用痕迹和权益分配。从“合作经济”中汲取思想,再从区块链中拿到技术支撑,未来将会出现能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共同管理运营,共同分享收益的生态与应用。

用户与平台的关系,不再只是“消费者”与“服务商”。通过持有通证,用户能将可以通过分红或资产增值的方式,分享到一个公司的成长收益,还能深度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和决策。如果一个应用让用户的利益受损,那么用户将会带着自己最宝贵的“数据”离开,高企作恶成本将对整个生态的服务提供者进行约束。

在资本的推动下,不只是滴滴,更多互联网巨头垄断的阴影还在不同的领域,不断压榨我们的利益。只能殷切地盼望,一个有用户价值和贡献所构建的,基于合作经济的互联网时代可以早一日到来。

比特币暴跌背后:币圈向左 区块链向右

2018-09-21

“我已经彻底跌傻了。”刘辉向时代周报记者哀叹道。

作为一名币圈的资深玩家,刘辉感受到了趋势的力量。短短半年时间内,他所投资的以太币从年内最高的1422美元(约合9800元),一路下跌到最低的166美元(约合1100元)。在以太币跌至约3200元和1800元时,虽然抛掉了一部分减轻了损失,但依然损失惨重。

微信图片_20180921102856.jpg

不仅仅是以太币,进入9月,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主流加密货币普遍跌去了超过70%,而一些以割韭菜为目标的“空气币”贬值速度更是惊人,跌幅达九成以上的比比皆是。

Coinmarketcap数据,与今年2月份的高点相比,半年以来,数字货币资产已蒸发6300多亿美元。1月8日,数字货币总市值达到8300多亿美元,如今已快跌破2000亿美元,市值蒸发76%。

新的ICO(数字货币首次公开募资)发币项目越来越少,交易者的投资意愿跌至冰点,有的一线交易所日活不到1万。“这就是个寒冬。” 刘辉说道。

离场和坚守

2013年,刘辉还混迹在北京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和朋友发起成立了一个开放实验室,每周六下午邀请一些极客过来做项目分享。“很快就没什么可讲的了,然后邀请了李笑来,让他讲比特币。”刘辉说,那时候比特币还没有火,李笑来也不是币圈大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瘦瘦的,但很有激情,特别自信”。

“当时北京所有币圈的人都聚在车库咖啡,我也是在这认识李笑来的。”刘辉回忆。后来,他的创业项目以太修,曾先后获得李笑来两轮投资,“都是千万级别的”。

2013年的夏天,比特币的风刮过中关村的创业大街。刘辉也以800元每枚的价格,买了几十枚比特币,当年就跌到了300元。当比特币价格涨到1000元左右的时候,他立马卖掉了。如今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当时对比特币没有信心。

2017年初开始,比特币价格呈现爆发式增长,最高的时候达到2万美元。刘辉分别在3万元、5万元、7万元的价格出手,一直持有到今年比特币价格高达12万元时,他也没有卖掉。

“代币有价值,但波动很大,又好像没有实际用途。”刘辉觉得自己是因为理解了其价值空间而对加密货币产生了感情和信心,“我们相信币价会一直涨。”他坦承,这两年很多不信币的人反而赚到了大钱,他们觉得币价涨得差不多了,就抛掉离场。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位长期研究区块链技术的业内人士提醒道:“也要注意害虫本身没有死,而是在冬眠。”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那些以圈钱为目的的炒币行为,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行业信用,是此次暴跌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刘辉看来,币圈的此轮下跌,更多源自社会的恐慌情绪。当币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觉得高得离谱而偏离价值,就会抛售,对市场产生压力。而作为币圈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有时会出现问题,会导致币圈下跌,有时会出现利好,币圈随之上涨。刘辉认为,寒冬正加速着炒币者的离场,那些对行业真正热爱的人,有信仰的人会坚持下来。

强监管

监管也被认为是币市进入下跌趋势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币圈都被质疑披着区块链的外衣,发行山寨币、传销币,搞非法集资,存在大量的泡沫。火币大学校长、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于佳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市场的期望值相对过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泡沫。

“区块链产业真正的爆发期尚未到来,之前可以理解为泡沫期,而目前处于挤水分、挤泡沫的阶段。”于佳宁认为,如今国家监管进场,就是要避免泡沫进一步扩大,遏制和降低区块链行业和币圈的整体风险。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通过ICO获得的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传统VC的投资,ICO累计融资规模达26.16亿元,累计参加人次达10.5万。

2017年9月4日,央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七部门也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求即日起停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作出清退等安排。

对币圈的强监管也由此展开。同年10月31日,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所均发布公告,宣布停止人民币和比特币交易,中国境内比特币交易所全面谢幕。

“那时候没事可干,每周组织一次聚会,每天打8个小时的《王者荣耀》。”刘辉说,在ICO最火的时候,国家出台的监管政策禁止ICO,然后交易所也停了,令整个币圈备受打击。

监管的高压态势并没有停止。今年8月21日,腾讯封停了一批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的区块链自媒体,包括深链财经、金色财经、火币资讯、币世界快讯服务、每日币读等。

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对币圈再度进行强监管。

希望

加密货币是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范围最广的项目,其币价的走势被认为是区块链行业发展的“温度计”。9月8日,以太币之父、24岁的Vitalik Buterin在香港举行的以太坊及区块链大会上表示,区块链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日子很可能已经过去了。

“区块链创业企业还是保持高度活跃,基础的技术在快速推进。”于佳宁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币圈下跌,并没有对区块链行业产生多大影响。因为币圈是从资本切入的,它本身离钱太近了,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非法集资。但是区块链行业是以技术为切入点,服务的是产业发展。”

不久前,知名研究机构Gartener发布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称区块链技术正处于“幻灭的低谷期”,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生产力级别”。

于佳宁则认为,区块链技术是爆发式创新,其广泛应用看似遥远,但可能突然就来了。他表示:“我觉得技术创新有可能在两三年之内完成,到2020年或2021年,就应该可以广泛落地了。”

“目前区块链的技术还在孩提阶段,但是大家都希望这个小孩能够出去挣钱。”刘辉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开发速度赶不上人们对币价上涨的预期,是币价波动的一个原因,而以后波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就像心跳一样,波动就是生命力的表现,说明这个行业在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前进着。”

政府层面,一方面加强对ICO的监管;另一方面则从相关领域研究、标准化制定以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鼓励区块链的发展。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过去3年间,国家相关部委共出台6项政策文件鼓励区块链的发展。其中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各省市区也纷纷推出区块链产业扶持政策。

“推动区块链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大家都看到了区块链不单单是一项金融创新,只能用来发币炒币,它是能真正去服务产业的一个优秀技术。”于佳宁调研走访发现,如今在应用场景方面,区块链正在不断延伸和扩展,在商品溯源、供应链金融和数字身份等方面,已经全面开花,而且实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

于佳宁观察发现,目前国内发行80%的区块链项目都存在代码抄袭的现象,在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创新方面,投入是不够的,并没有把创新资源投入到真正的技术研发中,反而是去喧嚣地炒概念。他建议:“区块链涉及密码学、分布式网络等领域,需要加大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创新,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跳出币圈看区块链,刘辉觉得:“以后区块链究竟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我也说不好,但我觉得肯定是巨大的。”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美团点评上市受追捧 成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企业

2018-09-21

从建立到上市,蔚来用了不到4年,拼多多3年,趣头条更是仅用了2年3个月。在这波中概股上市浪潮中,等待了漫长8年的美团点评也终于迎来登陆资本市场的时刻。20日上午,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终于如愿以偿,在香港联交所敲响了一面“加大版铜锣”。截至20日港股收盘,美团点评收涨5.29%,总市值达3989亿港元,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企业。

194059590.jpg

  机构追捧,个人谨慎

  随着“3、2、1”的倒计时,王兴与一名美团外卖85后女骑手共同敲响美团点评上市的铜锣,宣告美团点评正式挂牌交易。美团点评是继小米之后第二家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也是香港今年以来第三大IPO(首次公开发售)。

  作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代表企业之一,美团点评的上市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美团点评最终发行定价为每股69港元,计划在香港净融资325.55亿港元,公司公开发售超购1.5倍。香港《南华早报》20日称,机构投资者“严重超买”了股票,而有消息人士称李嘉诚也在国际配售中认购了美团点评的股票。

  美团点评也与此前一些中国互联网企业IPO当日破发形成对比。当日开盘10分钟后,美团点评股价上涨6.16%,盘中涨幅一度超过7%,市值突破4000亿港元。截至当日收市,美团点评收涨5.29%,达每股72.65港元,市值约为3989.40亿港元,超越京东、小米,成为仅次于BAT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企业。

  香港《大公报》20日发表评论称,美团点评公开招股期间,遇上美中贸易战升级,这期间港股连跌6日,集资规模庞大的美团点评,最终获足额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大幅超额认购,表现亮眼。不过,香港《东方日报》报道称,香港个人投资者对“打新”(参与新股认购)并不感兴趣,这与他们对新经济公司上市保持慎重有关。对他们来说,业绩亏损终究是一大投资风险,所以没有盲目追捧。

  主打外卖,尚未盈利

  美团点评以“团购”起家,如今业务范围包括餐饮、外卖、旅游民宿、到店综合、家政服务、出行、共享单车、泛娱乐、金融等多个领域。根据其招股书,美团点评2015年-2017年连续3年亏损105亿元、58亿元和189亿元人民币,经过调整之后的亏损为59亿元、53亿元和28亿元人民币。2018年前4个月净亏损20亿元人民币。

  美团点评的收入主要来自餐饮外卖、到店旅游、新业务及其他,共三部分。截至2018年前4个月,各项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2%、27.5%、11.3%。有分析认为,这一比例意味着,其主要收入依然来自餐饮外卖,且该业务迟迟未能实现盈利。科技媒体TechCrunch 20日分析称,美团点评面临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网上送餐平台“饿了么”的巨大竞争,且由于其在营销和用户获取上花费大量资金,因此亏损严重。美团点评首席财务官陈少晖出席上市仪式时表示,公司的财务状况在过去几年持续好转,并有信心未来在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财务表现继续得到改善。

  香港财经新闻网站“经济通”表示,美团点评集团规模大,长远具有发展优势。但由于集团仍处于投资期,未来一两年料难以扭亏为盈,股价高位回调可能性较大。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2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团点评的扩张速度之快,导致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由于多业务并行,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团队的协同以及资金的运作需要较高水平。尽管美团未能盈利,但具备盈利的能力。

  多面出击,对手强劲

  除了盈利能力遭到质疑,美团点评“八爪鱼”式的扩张也在经受考验。今年4月,美团点评以15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摩拜单车,把触角又伸得更远了。业务的广泛性也让美团点评面临更多竞争对手:在线外卖有饿了么,团购有口碑,在线旅游有携程、同程、飞猪等,交通出行有滴滴出行、ofo等。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陈礼腾分析称,这些对手各个实力强大、背景深厚。美团点评目前尚没有像滴滴、携程这种垂直平台的高度专业性,在竞争上存在一定弱势。要想更好地面对众多强力竞争者,美团要发挥其综合性的特点,放缓边界的扩张,在新业务上实现差异化发展,并牢牢抓住以“吃”为核心的关键点,实现业务之间的相互联动。

  陈礼腾表示,美团点评已经在生活服务电商领域建立起领导地位,拥有庞大的用户/商户基础以及配套的服务体系,这些都将成为美团未来盈利的基础。而美团能否持续规模盈利,主要取决于销售及营销成本能否下降。经过长期投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成本结构在不断完善。在用户规模及附加价值不断提升的条件下,盈利或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