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遭黑客重击,影响五千万用户
2018-09-30
尚未摆脱数据泄露与“假消息”丑闻的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28日再度受挫。据美国《纽约时报》28日报道,脸书公司当天宣布,有黑客窃取了可访问5000万用户账号的口令,“这是该公司14年历史上出现的最大漏洞”。受此消息影响,脸书股价28日收盘下跌2.59%。
英国《金融时报》28日引述脸书方面的消息称,有黑客利用脸书“预览”功能中的一个漏洞窃取了访问口令,以入侵并控制用户的账号。脸书25日发现这一漏洞,并于27日晚进行了修复。据估计,约有5000万用户受到此事影响。目前,脸书已暂时停用“预览”功能,并重置了包括这些用户在内的9000万用户访问口令。据了解,这是自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实施以来,脸书首次遭遇数据泄露。根据上述条例,严重数据泄露事件可能被处以相当于全球营收4%的罚款。对脸书而言,这意味着16亿美元。
在28日的电话会议上,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表示,这是一次极其严重的安全事件。“事实上,我们正面临着那些想要控制账户的人的不断攻击”,他说,“我们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从根本上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不过,目前此事仍处于调查的早期阶段,脸书尚未发现谁是这次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以及有哪些信息被泄露。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最新的“安全事故”让已身处困境的脸书公司雪上加霜,此前,这个拥有22.3亿月活跃用户的世界最大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接连因被爆向“剑桥分析”公司泄露用户数据,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以及传播虚假谣言等指控而遭到重创。有舆论认为,此次遭黑客攻击事件将再度打击民众对这个网络巨头的信心,并且可能会引发对脸书及其他科技巨头进行监管的呼声。“此次黑客袭击表明,脸书仍未解决问题”,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华纳认为,这一事件提醒人们,将大量数据交给一家公司所带来的危险性。“国会需要加强并迅速采取措施保护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金融,会是上海滩AI梦的开始吗?
2018-09-28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从某个时间开始,无论是机场还是高铁站,当你来到上海,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金融理财广告。而且上边一定写着:人工智能。
当然了,也不只是机场车站,地铁、高速、商场,我们可以在各种上海的户外广告中看到AI金融的字样。
莫非这是一座AI金融之城?
要说那也是挺讲理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毫无疑问将上海这座巨型都市推上了AI的聚光灯下。从政府到产业界,都明确要将上海建设为世界人工智能的高地,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在上海,幼儿园里都在讲AI。
另一方面,太平洋东边有华尔街,西边有陆家嘴,上海滩是金融之都大概人类都知道。
那么老优势和新愿景一结合,强强联手岂不美哉?然而事情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今天舆论在讨论上海的AI金融产业时,首先提及的不是强大的想象力,而是好像有点乱,和貌似AI还不太行。
在AI梦和金融业的实际生态之间,还横亘着哪些障碍?
也许AI金融可以作为一个横切面,来窥探上海这座巨型城市,传说中互联网的失落之地,究竟如何面对和拥抱AI这个机遇。
AI金融能做什么,靠谱吗?
让我们先用小篇幅来解释一下,AI到底对金融行业意味着什么。
相对了解这个领域的朋友,会发现AI金融有千变万化的领域,确实如此。金融是一个数据充实、产业链琐碎,留给算法模型操控空间非常大的产业,可以衍生出千变万化的AI应用。但总体而言,AI+金融,解决的是这四个基本问题:
1、优化风控: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话题,总之就是通过AI作为新的技术撬点,来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
2、流程效率提升:包括用AI进行合同处理、资料验证审批、资文归档等等,这也是金融领域相对低创造力重复性高的工作,很容易被AI取代。
3、智能客服和智能营销:当然不仅金融业用得到,但以智能语音客服为方式,以数据学习为技术支撑的客服类AI应用,在金融领域往往效果更加精准。
4、算法匹配需求与金融产品,也就是传说中的AI投顾:让AI帮我们赚钱,或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金融业探索的AI大招。
从这四个基本招式开始,AI在金融业态中对保险、证券、银行,以及泛金融业供应链,都有着多角度、多流程的复杂影响。而且还要加入整合性AI金融平台与一体化决策系统带来的金融业态重组可能。
实事求是地说,金融这个数据至上产业十分适合AI发挥。从长远技术趋势上看,AI必然可以消减一部分金融工作岗位,同时通过人机耦合提升一批金融岗位的效率。当然,也必然为金融业带来大量新职业需求,比如金融数据标记和AI决策训练等等。
既然AI这么好用,那还等着干嘛啊?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听到远处AI+金融的雷鸣电闪。山雨欲来否?至少华尔街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AI+金融,一场可能会很猛烈的行业风暴
其实技术金融这件事,日常操作是雷声大雨点小。比如Fintech喊了这么多年,也总是那么不温不火。不过今天这个“tech”的主角变成了AI而已。
然而从这两年的种种迹象上看,AI这回可能是要来真的。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USCC)高级顾问 Mark Minevich在去年说了广为人知的一段话:AI正在把高收入的华尔街交易员无情抛弃,就像倒闭工厂里的那些蓝领工人。
似乎为了印证这个说法,从去年开始,美国各大投行开始加速启用AI放弃人类的步伐。去年二月,有媒体报道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只剩下两名员工。原先600人的工作已经全部被AI交易系统接管,取代这600交易员的,是200名程序员……
“1个程序员干掉四个交易员”,正在成为华尔街的新谚语。而伴随着投行证券业不断裁员,对AI技术的加码正在愈演愈烈。
比如说,早前宣布将用AI来执行全球股票交易的摩根大通,今年宣布将投入108亿美金来研发新技术,其中绝大部分投入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年5月,他们挖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的主管Manuela Veloso,就在上个月,又从谷歌挖到了AI产品高管Apoorv Saxena——这哪是投行啊,分明是硅谷科技公司的节奏。
毫无疑问,大环境利好和领头羊的支持,正在让华尔街准备经受更激烈的AI变革。然而这个时候我们不禁会怀疑,大洋这边的上海真的做好深度变革的准备了吗?或者说,技术、产业、行业意愿上,真的可以拥抱AI+金融的深度行业迁移吗?
为此我们真的采访了一位在陆家嘴工作的读者朋友。他的回答是,确实很慌,感觉自己的工作完全可以被AI取代,但是目前并没有看到这件事真要发生。
这或许是一个缩影。
华尔街没有准备好的聚变,上海准备好了吗?
其实AI和自动化交易这场风暴,华尔街也不见得真的准备好了。各种冒进、反弹和抵触,在美国金融与科技媒体上不绝于耳。但客观来说,上海可能真的还没有把AI与金融的融合搞到这一步。甚至对于大部分金融产业来说,AI跟区块链、fintech,甚至P2P一样,都只是个需要占位的关键词。
这么说并不是没有依据,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上海虽然AI初创企业为数不少,但面对庞大的金融行业目标群体,上海真正做AI金融服务的初创企业还为数很少。更多的AI金融项目还无法组成产业链,而是证券机构、互金平台内部孵化项目。
这种模式直接反映在了上海滩广告牌上铺天盖地的AI金融项目。各家的投资理财项目,今天已经没有不说自己是AI的。但到底怎么AI了呢?就宣传层面来说这个可能并不重要,毕竟广告牌上也没地方写。
有一种AI金融模式,或许可以作为典型案例。那就是被大肆宣传的AI投资顾问。
就目前可见的媒体报道与项目分析,今天广为宣传的AI投资理财项目基本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首先全自动的AI投顾无法披露决策依据,是不符合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法规的。而且深度学习投顾模型有非常多风险难以解决,今天让AI帮我们赚钱还仅仅是个想法。
那么如此多的AI金融项目都是什么呢?虽然肯定不是全部,但大部分AI金融服务,都是以固定算法套用在证券、理财、保险项目中,得出一些选项再由交易员向客户推荐。事实上这个步骤过滤掉的项目,都是客户和交易员会一眼过滤的,多少有点“多此一AI”的感觉。
于是就难免有媒体将今天在上海非常流行的AI金融模式,描述为“皇帝的新衣”。
事实上,伪AI投顾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真正愿意沉浸下来做AI的还很少。面对固定的市场份额与高收益,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心态是占坑就好,搞个团队起个项目宣传一下就可以,或者采购几个AI服务就算完事。
另一方面,相对激进的AI金融项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子不太好过的网贷平台。大力押注AI,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避风港”,真正卖的是什么还不好说。至少目前已经出现了上海地铁广告中的所谓AI金融产品爆雷的情况。
行业心态上的壁垒,当然只是众多AI金融产业的问题之一。总体而言在今天的上海,AI金融项目林立,其中当然也不乏充满想象力的技术与应用,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保险集团占据着主要的技术动能。但场景狭小,应用度不强,大家拥挤在几个技术类别里,数据鸿沟明显,缺乏行业平技术台,让这个很有希望的区域产业问题重重。
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仅发生在上海,中国AI金融始终伴随着数据量大、需求量大,但技术原创性不足、行业融合度不强的问题。
上海真的想酝酿一张AI金融名片,可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行。
上海的问题,上海的骄傲
可能这是中国任何新技术产业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风口来了,项目快速上马,不管技术行不行,PPT和海报一定要行。
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有点快,让我们不禁担心AI金融这首歌到底能唱多久。
然而无论怎么说,上海面临的AI金融问题虽多,但上海依旧有着发展AI金融最优质的土壤。相比于中国任何地方,上海金融产业资源的强势、庞大的数据洪流和信息化基础、人才梯队的完整性,都让上海成为金融业引入AI技术无可厚非的桥头堡。但解决金融行业的封闭性,可能同时需要市场与政策、行业组织的多方面引导。
接下来建设AI高地的上海,必然会进一步加强AI人才、项目与技术引进步伐,但在金融领域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可能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比如上海面临着与杭州抢夺硬核AI人才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AI领域的技术人才与资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善。当然这种情况也在改善,比如上海交大正在AI金融方面加强更多投入,产学研一体化或许有助于上海在重点领域技术高地的快速搭建。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另一方面,中国的AI金融产业链还比较初级,对AI的应用停留在浅层。平台化、开源化和垂直应用场景、硬件解决方案,都需要更多时间与资源去完善。
再者,金融行业企业与人才对AI的配合度始终是个大问题。金融像其他行业一样,对懂数据、懂AI,同时懂金融的人才与机构需求旺盛。但行业开放度与行业技术化人才,今天都还存在不小缺口。
而最后,如何正本清源,让并不那么AI的“AI金融”尽快退场,还给真正做技术、深挖场景的AI金融企业良好环境,可能还有赖于区域市场的治理与监管。
不管是从技术逻辑,还是世界市场趋势上来看,AI都有可能深度提升金融产业的多种效率。但以此引发的岗位流失与再造,或许是无法忽视的阵痛。而在技术变革过程中,也必然会重新分割一部分蛋糕,创造新的切蛋糕姿势。
在通往AI金融的深水区,深化产业优势、打造优质企业的案例价值,深入契合AI技术规律,或许才是正路。
就AI+金融而言,无论如何上海在今天都踩在一个显著高于全国水平的台阶上,至于之后是上是下,还是让这个台阶悄然混进泥土里,可能还是有太多疑问需要解答。而问题的关键很可能在于,金融产业这块巨大蛋糕,是否愿意用技术去革自己的命,放血同时再造血。
当然,这不仅是上海金融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
聚光灯下的区块链 正远离中本聪建构的理想国
2018-09-28
当所有的狂热归于平静,区块链市场便开始降温。或许除了资本的因素之外,人们对于区块链认识的不断深刻也是导致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由于区块链诞生在数字货币上的现实,最终让很多的区块链项目都沦落成为发币的工具。人们对于区块链认识的简单粗暴不仅让自身过于浮躁,而且让区块链愈加脱离其本身的奥义。或许,每个区块链创业者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中本聪,他们试图借区块链打破桎梏,但却无法控制区块链的未来走向。
不断有区块链的项目陷入发币的陷阱,不断有区块链论坛出现各种乱象……这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区块链的确火爆,但火爆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区块链的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成是“割韭菜”的工具而已,并没有想要借助区块链来改变传统行业。然而,区块链从业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会将改变传统行业当成首要目标,而“割韭菜”并不存在。
其实,每一个区块链从业者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中本聪。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去改变行业,改变世界。然而,等到最后才发现,区块链并未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区块链建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王国,这个理想王国仅仅存在于虚拟世界里,难以回归现实,最终仅仅只是一个梦而已。
出发于美妙,归结于平庸,区块链并不如中本聪所愿
或许中本聪在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货币的王国时并不会想到,数字货币会被主流社会所不耻。按照中本聪的最初逻辑,他是想要建构一个独立于现有体系的存在,然而可悲的是数字货币并未回归主流视角,数字货币最终沦为人们炒作和实现暴富梦想的工具。中本聪的追随者们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试图从区块链身上获取改造传统行业的能量,然而却又不得不陷入到先辈们的怪圈里。
区块链是一种技术,技术的本质奥义在于不断进化。无论你将区块链说得多么玄妙都改变不了它是一种技术的现实,而一旦你忽略了区块链的技术本质便会让区块链沦为概念。人们仅仅只是看到了区块链带给我们的美好想象,但是却始终都找不到区块链落地到行业的最佳方式,最终区块链只能沦为概念。
中本聪的确以数字货币的颠覆性让我们见识到了区块链的巨大魅力,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中本聪的区块链的原始样本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身上,势必会让这些行业重新陷入到数字货币的怪圈之中,即发币才是区块链技术的最终归宿。
然而,事实情况却是区块链技术仅仅只是一个非常底层的技术,它需要不断进化才能在其他行业身上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借助中本聪的区块链技术,而不去进行深度的开发,那么区块链技术的出路或许只有发币这么简单。因此,不断演进的区块链技术才是其能够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区块链技术局限在中本聪的范畴下,其结果只能将区块链带入到一个相对较为狭隘的发展境地里。
区块链与外部行业的结合能力决定了其到底能够走多远。数字货币之所以会人人喊打,除了它所建构的一整套独立于现行机制之外的体系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没有真正与现有的行业实现深度融合。我们现在看到的区块链技术同样正在遭遇类似的境遇。区块链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但是我们却仅仅只是将区块链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层面上。正是因为如此,区块链才会落入到营销概念的俗套里,无法真正与行业融合。
因此,区块链与外部行业的结合能力决定了它到底能够走多远。尽管区块链风口的来临让我们看到了区块链与外部行业结合的诸多可能性,但是仅仅只是打概念,而不真正实现区块链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将区块链沦为一个概念,无法真正给行业发展带来推动力。区块链的美好之处在于它能够给传统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而如果失去改变,那么区块链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最终沦为平庸。
国内很多的区块链创业者同样会拿区块链的神秘来忽悠投资人获得融资,其实这种方式只会给区块链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真正能够促进区块链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区块链应用到具体行业上,再通过行业的切实改变来影响更多的人,更多的行业加入到区块链的行业里。所以,我们被区块链的美好所激励,我们也应当让区块链获得更多激励更多人的能量,这样区块链才会不仅仅只是发币,而是真正能够给行业发展带来底层改变的技术。
区块链技术不是装清高的工具,而是能够实实在在落地到具体行业上的存在。一味地装清高只会让区块链的发展陷入到曲高和寡的境地,而只有让区块链技术回归到行业本身,才能真正让区块链变成一个能够与诸多行业打成一片的存在。只有这样,区块链技术才能走得更远。
区块链的美好在于对现有行业运行逻辑的重构,如果将区块链再度中心化只会让其沦为平庸。很多人会将区块链看作是颠覆现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新运作体系的关键技术,但是他们却又会自然地陷入到了互联网思维的陷阱之中,通过借助区块链技术建构一个又一个的中心去获取流量。
这显然有悖于区块链为我们描述的美好愿景。因为区块链本身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去中心化,通过激发个体的能量来减少对于中心平台的依赖。而现在的很多区块链的创业者们却想要建构一个区块链的中心平台来持续获得流量。这无疑又会让区块链陷入到互联网思维的陷阱里。美好的区块链开始陷入到互联网的俗套里,最终让人们对于区块链的美好想象沦为平庸。
中本聪的追随者们不断描绘着区块链的美好蓝图,吸引着人们对区块链的关注,同时他们又在建构着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并不断让人们开始聚集到自己的平台上面。以去中心化为根本的区块链再度中心化最终让华丽的区块链陷入到平庸的陷阱中,区块链也沦为概念,同“互联网+”时代的概念再无任何区别。
中本聪的区块链试图建构一套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全新体系的做法是正确的,同时区块链技术为我们描绘的有关区块链的美好想象也是美好的。然而,或许正是区块链的美好,才会让人们陷入到一种清高的境遇当中,这时区块链有沦为平庸的可能性。当花哨的概念开始鼓噪或许让区块链找到一个真正回归本质的方式才是确保其不会沦为昙花一现的虚假概念。
区块链的魅力在于质朴,找回区块链的本真才是正道
区块链在数字货币上应用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的简单、纯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概念营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真正能够引领区块链走向新的辉煌的因素一定是它的原始和本真。当区块链被加持了过多的概念之后,它所承受的压力或许也越来越多,只有让区块链找回属于它的本真才是王道。
区块链就是一种底层技术,而底层技术最需要的是与行业的融合。区块链就是一种诞生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只不过它与数字货币的深度融合让我们见识到了它的强大而已。既然是底层技术,我们就应该让区块链回到真正应该属于它的位置上去,而不应该将区块链看做是一个产业来做。这也是现在诸多区块链的创业者们之所以会走上发币或者ICO的根本原因所在。
真正让区块链回归本质的关键在于找到区块链技术与外部行业的结合点,通过底层的结合带来上层的改变,这样区块链才能驱动行业本身,并且能够真正变成一个技术,而不是一个产业。我们在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发掘的时候也应当以技术为原点,而不仅仅只是把区块链看做是一个产业。只有这样,我们的关注点才是以技术为根本,而不是以各种概念,各种平台为最终落脚点。
只有将区块链看做是一个技术,这样我们才会找寻其与外部行业的结合点,而不仅仅只是一味地进行区块链的概念的创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回归区块链的本质,而不是外部虚假的概念“创造”,真正让区块链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推动力。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区块链的关键在于发挥个体的能量,而不是重建一个新的平台。很多区块链的创业者们都将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平台和中心看做是自己改造的目标,并且试图在区块链时代建构一个区别于互联网平台之外的新中心。其实,这完全背离了区块链的本质奥义,因为区块链的本质在于通过激发个体的力量来减少运营过程当中的成本,而不是重新建构一个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平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激发个体的能量成为未来驱动区块链技术的全新突破口。现阶段,区块链的根本在于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更好地激活个体的力量,从而减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如果几乎按照互联网的逻辑去建构一个新的平台,再借助这个平台去实现自身的成长,这显然背离了区块链的初衷,最终将会让区块链陷入到互联网的困境里。
区块链底层链条打造的完整性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很多的区块链创业者们其实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试图建构一个基于自身的全新平台。这其实背离了区块链的本质奥义,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在乎的是底层链条和底层体系的建构,一套完整的区块链底层体系要比海量的区块链中心更加重要。
真正让区块链回归本质,就是要让区块链回归到行业的底层上,通过在行业的不同流程和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找到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所谓的区块链回归本质,其实就是要打造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底层生态链条,让传统行业借助这套链条能够高效快速地运转,从而在互联网技术之外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可能性。
中本聪的区块链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在资本的鼓噪下,市场的狂热下,区块链从美好开始回归平庸。但这绝非区块链的最终归宿,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区块链带给我们的美好想象足以让我们对它的未来抱有希望。只有真正找到区块链的本质奥义,才能让区块链远离概念陷阱,真正回归区块链本身。
“黎曼猜想”被证明?它将摧毁区块链和加密货币?
2018-09-28
近日,“黎曼猜想”突然刷屏,伴随着一堆拗口的名字和陌生的理论。
菲尔兹奖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现年90岁的迈克尔·阿蒂亚(Michael Atiyah)爵士宣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9月24日上午9点45分(北京时间15点45分),阿蒂亚登上了海德堡论坛,开始了他的宣讲,给出黎曼猜想的全部证明过程。
本来以为只是数学界的一件大事,但网上传言,这能对区块链造成影响,甚至毁灭加密货币。
这话是不是危言耸听呢?
“黎曼猜想”在猜什么
“黎曼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于1859年提出。简单的理解,黎曼猜想就是一个找素数的方法。
我们开始一起回忆下小学数学:素数在自然数中是一种特别的数,它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比如2、3、5、7。每个自然数都可以唯一地分解成有限个素数的乘积,比如,6=2*3,8=2*2*2,某种程度上,素数是构成整个自然数的“基石”。
但是有一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数学家们,素数的分布看似毫无规律可循,而且目前为止也不知道最大的素数是多少。小一点的素数还好推算,大的素数怎么推算呢?
比如2、3、5、7、11、13、17,我们假设17后面的下一个素数是P,那么这个P是多少呢?如果一直找下去,我们该如何知道下一个P是多少呢?
这就是黎曼猜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想找到素数精确的分布规律。
实际上,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素数,但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揭开素数的神秘面纱。
黎曼猜想从被提出到现在,一直悬而未决,困扰世人长达一个半世纪。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将黎曼猜想列为23个著名的数学问题之一。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大奖问题”中,黎曼猜想又赫然在列。
如今,迈克尔·阿蒂亚(Michael Atiyah)爵士宣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看上去,这应该是数学界的狂欢。那么,这个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为什么会对加密货币产生影响呢?
占据加密算法半壁江山的非对称算法
“黎曼猜想被证明对互联网的安全加密方式造成相当的影响。因为目前主要的非对称加密包括RSA密钥加密等都是基于大数的分解。基于大数分解的流行加密方案原则上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破译。而黎曼猜想得证,将会为找到那样一个多项式时间的高效算法提供强烈的提示。”
这是南大周志华教授,物理学家赖光泽微博发布的有关黎曼猜想被证明的消息。听着是不是晦涩难懂,诘屈聱牙?
没关系,我们继续往下看。
要想明白黎曼猜想为什么会对加密货币造成影响,首先我们要先理解加密货币加密的原理。
首先要先明确一个关键词:非对称加密算法。
全世界所有的加密货币的加密方式无非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大类,而黎曼猜想所能影响的就是使用非对称加密的加密货币。
假如现实世界中存在A和B进行通讯,为了实现在非安全的通讯通道上实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即信息安全的三个性质),A和B约定使用非对称加密通道进行通讯。
非对称加密算法逻辑原理
A和B是要通讯的两个用户,CA则是密钥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如果A要和B进行加密通讯,那么A首先要在CA处生成自己的签名证书、加密证书两张证书,然后A将自己要发送的信息通过哈希(Hash)运算将信息打包成摘要,并且用加密证书加密,在此之后在加上自己的签名证书。
然后发送给用户B,B在通过与CA协商时获得的公钥、私钥以及签名证书和加密证书来对A发过来的信息进行拆解。这样一次加密信息的交流就完成了。
这就是非对称加密算法。
素数与RSA算法
非对称加密算法是基于RSA算法实现的,而RSA算法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数论事实:将两个大素数相乘十分容易,但是想要对其乘积进行因式分解却极其困难。
在RSA算法中,生成秘钥的方式是:随机生成两个超大的素数(一般是几百位),相乘得到一个合数,破解密码需要将合数分解,找到那两个素数。
果壳网友“零天”解释,这就相当于,你握着密码能够解开密文,但是,给你密文你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解开密文的密码。因此,我们可以将乘积公开作为加密密钥。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太长可不看):
我们假设有两个不同的素数p和q,然后我们计算二者的乘积n=pq和Φ(n)=(p-1)(q-1);然后我们选择一个大于1小于Φ(n)的随机整数e,使得gcd(e,Φ(n))=1;注:gcd即最大公约数;
之后,我们计算d使得d*e=1mod Φ(n);注:即d*e mod Φ(n) =1;
对每一个密钥k=(n,p,q,d,e),定义加密变换为Ek(x)=xe mod n,解密变换为Dk(x)=yd mod n,这里x,y∈Zn;
最后,p,q销毁,以{e,n}为公开密钥,{d,n}为私有密钥。
大家是不是已经被绕晕了,没关系,接下来一个例子会让大家一清二楚的。
我们假设两个素数,p = 3、q = 11,那么n=pq=33,Φ(n)= (p-1)(q-1) = (3-1)(11-1) = 20;根据gcd(e,Φ(n))=1,即gcd(e,20)=1,令e=3,则,d = 7。(两个数交换一下也可以。)
到这里,公钥和密钥已经确定。公钥为(N, e) = (33, 3),密钥为(N, d) = (33, 7)。
这样就是一次信息交流中,公钥和私钥的诞生方式,这样在进行信息传递(买进、卖出等一系列行为)时,往往会选择数额极大的两个素数来进行RSA算法加密,因此破解起来十分困难。因为素数越大,破解的难度几乎是呈几何性倍增。
RSA算法会运用在很多互联网领域,比如保护你的微信聊天隐私等等。可以说,素数是现代密码学的支柱。
因此,如果黎曼猜想被证明,如果我们知道素数分布的规律,那么RSA算法、非对称加密甚至现代密码学,会不会被攻破呢?
黎曼猜想对加密货币的影响
黎曼猜想一旦被证明,会导致自然数中素数的分布有发散变为收敛,在高等数学里有这么一句话:收敛有界,发散无界。
黎曼猜想如果被证明,那么破解素数将不再有难度,无论这个素数有多大,无论是2还是9973,在黎曼猜想下,难度不会有任何变化。
很多读者都在关心黎曼猜想被证明之后会对区块链以及加密货币产生什么影响?甚至有的人认为加密货币的罩门被攻破,将会导致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血雨腥风。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
致远博士在近期分享中提到,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上的加密货币几乎都是由哈希运算函数和数字加密证书两方面构成的。
哈希算法和素数无关。加密算法,如果是椭圆曲线数字签名,和素数分解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如果是非对称加密,实际上是在做素数分解,和黎曼猜想的找素数关系不大。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因此,市场上的加密货币几乎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比如比特币使用的是专门经过修改的椭圆曲线加密,而其他虚拟货币使用的加密算法,几乎很少会使用RSA加密算法,有的则是会在RSA算法基础上再加一层加密算法,作双重保险。
所以,黎曼猜想对公钥密码没有直接的威胁,对区块链的安全也没有影响。
在黎曼猜想之前,网络上也盛传过加密货币或将迎来毁灭性打击,比如人们认为通过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强行算出加密货币的公钥、私钥从而实现破解。
不过,在阿蒂亚宣讲后,有观点认为,他仅仅5页的证明文档,“根基”并不严谨,不能算证明了“黎曼猜想”。
如果黎曼猜想被证明,也许会给未来人们设计新的区块链或加密货币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向,对现在的加密货币而言,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如果说黎曼猜想真正对加密货币造成威胁的话,那么也只能是部分投机者利用黎曼猜想造成的恐慌心里来操控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