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已经来临:四大设备商格局能否持续?

2019-04-18

C114讯 4月18日消息(刘定洲)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掀起了新一波的5G炒作,包括多家没有5G业务的企业的股价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产业界则忧喜交加,一方面政策强力支持5G商用,预计5G牌照在年内发放;另一方面三大运营商对于5G投资比较谨慎,而在国外,韩国、美国已经宣布5G商用,其中韩国据悉已建成超8.5万个5G基站。

  但是,不管从哪个层面看,5G商用确实有所提前,全球范围来看,今年可以说是5G商用的元年。5G作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核心信息基础设施,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必然会吸引设备厂商的新一轮竞争。在4G时代,已经形成四大设备商占据第一梯队的市场格局(国内华为、中兴,国外爱立信、诺基亚),到5G时代,四大设备商格局能否持续?

  通信设备商的门槛有多高?

  近年来中国在芯片领域遭遇瓶颈,并引发产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多次讨论。芯片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且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前期的技术积累,高端芯片的实际应用性能往往难以得到保障,从而难以在市场上形成优势竞争。国内尽管多方投入资金,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很明显的突破。

  一向低调的通信设备行业,准入门槛并不比芯片低。运营商的网络,从2G到3G到4G到5G,其中还包括了WiFi等网络,其升级并非采用完全替代的模式,而是不断向前演进,即使到5G时代,运营商仍然保留着2G、3G和4G网络。多代网络的协同、维护,投资保护等,对运营商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对设备厂商来说则需要对网络的深刻理解。

  同时,技术研发绝非一蹴而就,没有2G、3G和4G领域的技术积累,研发5G设备可谓空中楼阁。我们可以看到,4G时代的四大设备商,无一不是每年超过营收10%、百亿(以人民币计)级别的研发资金投入,为5G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数据显示,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均位居5G国际标准专利声明数量前六,另外两家是高通和三星。

  从目前来看,全球较大规模的通信设备商不超过10家,除了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四大设备商外,还有三星、NEC、思科等。5G网络的虚拟化,IT领域的巨头也许会成为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挑战者,不过目前来看,传统通信设备商也在主动拥抱开源。至于新创企业,很难在5G时代突破过去几代无线技术累积的门槛。

  四大设备商各有千秋

  5G大约从2014年起进入媒体和市场研究机构的视野。2017年来随着5G NSA和SA标准冻结,技术走向成熟,5G设备纷纷面世,2018年以来,一些机构开始对设备商的产品技术进行评价。从评价看,四大设备商可谓各有千秋。

  对于华为,据媒体报道,Strategy Analytics近日对设备性能、产品组合完整性、标准贡献、研发投入和交付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比较,指出华为处于领先优势。根据IMT-2020推进组的测试结果,在NSA组网下,华为5G网络单用户下行速率峰值可以达到1.86Gbps,在SA组网下,华为单小区下行峰值高达14.58Gbps,处于领先。

  Strategy Analytics认为,爱立信与诺基亚主要聚焦支持毫米波的基站开发,以尽量满足美国市场的需要。可以相信,在这个领域两大厂商的优势要明显一些。而GlobalData2018年底发布的报告指出,爱立信早在2015年即率先推出了针对5G 演进的新RAN产品组合,随后加入了 ERS 高容量基带单元软件“Plug-Ins”,以及推出超大规模 MIMO等无线硬件。爱立信的弱项主要是Cloud RAN和 MEC。

  诺基亚在2016年发布了“5G-Ready”AirScale 基站,并一直在努力传播 AirScale 及其传统基站 (Flexi Multiradio 10)的价值。诺基亚最早推广MEC技术,其Cloud RAN的产品组合也比较全面,但在大规模MIMO的商用化上比较缓慢。

  对于中兴,Global Data表示,中兴是最早提出Pre5G概念并大力推进其演进的厂家,中兴在5G核心技术大规模MIMO上的商用能力领先于大多数竞争对手。

  同时,中兴具备5G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产品系列化和全场景化方面是其传统优势。在芯片方面,中兴的基带和数字中频等自研芯片也已经发布到了第三代,从指标上看在性能、集成度、功耗等方面相当领先。

  此外,根据2019年1月公布的结果显示,在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的NSA和SA实验室及外场测试中,中兴通讯率先完成了多项SA模式下3.5GHz系统基站测试,业界首家完成NSA 低频全部测试,首家完成核心网全部功能测试。在2.6GHz频段下5G基站NR测试项目中,中兴通讯单用户下行的峰值速率,甚至创造了目前同行业的最高纪录:3.2Gbps。

  影响格局的“X因素”

  四大设备商有过往几十年无线技术的丰富积累,以及对5G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不过5G时代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会有IT巨头采用虚拟化技术跨界竞争,另一方面第二梯队的设备商意图向上爬。其中最大的“X因素”,就是三星。

  研究机构GreyB认为,三星在2011年开始研究5G技术,“现在可以被视为5G领域的领导者之一”。2017年三星即在美国市场帮助Verizon试商用5G,2018年开始部署5G设备,2019年据称已在韩国部署了超过5万个5G基站——市场份额甚至超过华为。

  不过,就目前美、韩5G商用的情况来看,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除了昂贵的套餐资费,网络的稳定性也成为首批5G用户吐槽的焦点。可以说,一心求快的美、韩,在5G商用上是“起了大早”,却只赚到了“吆喝”。相比之下,中国的运营商在5G商用上表现得更为稳健务实。GSMA 移动智库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的 5G 连接数量将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位列全球第一。后续中国5G规模部署启动,会进一步夯实两个中国厂家的领先地位。

  总的来看,如果仅从当前的5G技术实力和聚焦5G的决心而论,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在第一梯队的位置,仍将十分稳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美国限制华为5G又被打脸 美运营商在墨西哥使用华为赞不绝口

2019-04-18

  华为因为5G技术和设备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的状态,所以美国因为害怕所以才会对华为5G技术进行限制。除了华为5G技术和设备之外,华为的中端设备比如说手机等产品也在美国市场无法通过常规途径销售,以至于华为宣布华为Mate20系列手机放弃美国市场。不过尽管没有美国市场的支持,华为手机的销量在全球依然是逐步增长,已经超越了苹果称为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不过虽然美国显示华为5G技术和设备,但是今日外媒报道宣称,美国电信运营商在墨西哥大量使用华为设备,并且称赞华为设备好用。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虽然美国几大运营商在美国市场中,已经不再使用华为的设备,但是在海外市场中,美国运营商却依然依赖华为设备进行通讯网络建设。美国电信运营商AT&T虽然在美国本土市场不再使用华为5G技术和设备,但是在墨西哥市场中,运营商AT&T却依赖华为设备建设4G网络,另外由于华为4G设备可以升级到华为5G,所以在4G网络设备升级到5G网络设备方面也非常方便快捷。据电信业咨询公司Ovum的数据显示,华为自2011年以来,赢得了至少四份墨西哥无线基础设施合同,且公司在2012年底与当地的America Movil公司合作,推出了墨西哥首个LTE商用网络系统。目前,据华为墨西哥副总裁福内斯(Cesar Funes)表示,墨西哥有一半的4G蜂窝设备由华为运营。2016年,AT&T的一名高管在接受一份行业期刊采访时表示,华为的表现“非常出色”。

  目前不光是AT&T在墨西哥无法将华为设备进行替代,同时波兰也发现从根本上无法将华为设备进行替代。因为想要完全替换掉华为设备需要非常昂贵的一大笔费用,而且这部分费用无论是对于墨西哥运营商还是波兰运营商都是无法承受的。另外华为设备的便宜好用也让各国运营商非常喜爱,所以华为才会在各国受到欢迎从而扎下根来。能够得到世界普遍的赞同和认可,这也说明了华为5G技术和设备的领先。

  目前华为在全球的5G合约已经达到了40份,比上月华为公布的30多份5G相比已经再增长。华为在全球签署的40份5G合同中,欧洲签署了23份5G合同,在亚太地区签订了6份5G合同,在中东签署了10份5G合同,在非洲签署了1份5G合同。另外华为还表示已经向全球发运了7万多个5G基站,预计到5月份将共计发运了10万个5G基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虚假和仿冒移动应用成网络诈骗新渠道

2019-04-18

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安全态势报告

  虚假、仿冒移动应用成网络诈骗新渠道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李斐然、喻思南)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16日发布的《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以下简称《综述》)显示,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增加较快,威胁网民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突破8.17亿,金融服务、交通出行、支付业务等逐渐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迁移。《综述》显示,2018年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283万余个,同比增长11.7%,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长。统计恶意程序的行为,排名前三名的为流氓行为类、资费消耗类和信息窃取类。

  《综述》显示,2018年通过移动应用实施网络诈骗的事件尤为突出,如大量虚假的贷款类APP没有真实贷款业务,被诈骗分子用来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钱财。此外,具有与正版软件相似图标或名字的仿冒APP数量呈上升趋势,它们通过蹭热点传播,诱惑用户下载并安装,不仅会造成用户通讯录和短信内容等个人隐私信息泄露,还有恶意扣费的隐患。

  传统的网络攻击和风险正向物联网和智能设备蔓延,数据泄露风险增加。统计显示,2018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录智能设备安全漏洞2244个,同比增长8.0%。这些安全漏洞主要涉及家用路由器、网络摄像头等设备。此外,云平台也成为网络攻击新的重灾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市场规模超200亿,机器视觉需求快速飚升

2019-03-22

来源: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

智能化是机器人未来发展核心方向,而视觉技术之于机器人相当于人的眼晴。因此,要想实现机器人智能化,首先就要发展机器视觉技术。长期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智能化之路一直被机器视觉问题所困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核心技术一直掌握着美国、日本企业的手中,造成产品价格高昂、服务态度差等一系列难题。

全球机器视觉技术逐步成熟

机器视觉被提出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直到20世纪80到90年代,机器视觉才迎来了蓬勃发展,而在21世纪之后,机器视觉技术才步入成熟期。

机器视觉可以被称为工业自动化的“灵魂之窗”,不论是物件或条码辨识、产品检测、外观尺寸测量、机械手臂或传动设备定位等都离不开机器视觉技术,因此,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机器人视觉也迎来了新的应用需求。

全球机器视觉系统及部件市场空间(亿美元)

全球机器视觉产业分布

随着市场利好以及各高新技术的成熟,各机器人产业政策,比如德国“工业 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 2025》等相继出台,促使工业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也大大促进了机器视觉产业发展。

对比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包括机器视觉方面)的战略部署,美国、日本、欧洲一直在实施抢跑战略。美国在白宫提出的人工智能计划;日本丰田收购波士顿动力;欧盟的“人脑计划”和“石墨烯”等等都是他们在人工智能上的战略动向。

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机器视觉技术市场规模达44.4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达122.9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

中国机器视觉处于快速成长期

我国机器视觉技术起步较晚,而我国机器视觉技术应用较早停留在半导体电子领域。虽然我国机器视觉市场启动较晚,但是由于我国下游行业应用较为广泛,发展较为迅速,因此,目前中国也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应用市场。

近年来我国在机器视觉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性进步。自2011年到2017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从10亿元跃升到70亿元,每年维持两位数的增速。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半导体电子设备,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机器人产业也突飞猛进,作为机器人“眼睛”的机器视觉市场也在一路水涨船高。而各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将超200亿。

目前国内机器视觉企业不断涌现,深圳创科视觉作为资历较久的企业,拥有丰富的案例经验,且技术积淀深厚,而新创企业广州斯睿特则专业细分,在3C电子、智慧物流以及汽车汽配行业术业专攻,极具竞争力。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