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业公司开发“共享饮用水”App :瓶装水公司都是抢劫

2018-10-30

出门在外突感口渴,便就近买上一瓶水,相信这早已成为21世纪全球城市人口的常规操作。瓶装水虽然给大家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其污染资源、价格偏高等缺点也为不少人所诟病。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媒10月26日消息称,有家美国创业公司开发了一款新的搜索引擎APP,旨在帮助用户迅速定位附近的可饮用水源。该公司创始人萨缪尔·罗森(Samuel Rosen)希望借此改变大家的饮水习惯,因为瓶装水公司“就是在抢劫”。

然而消息一出,却引来了许多外国网友的吐槽:“想喝直饮水,我家水龙头里就有”、“瓶装水的水质才有保证”、“就是懒得带水杯出门,才宁可买瓶装水啊”……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00.jpg 

类似的公共直饮水台,国内也越来越多 图源:推特

据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网站10月26日消息,这家“雄心勃勃”的公司名叫TAP,开发的应用与公司同名,于23日刚刚发布。APP的界面与地图软件一般,可以显示用户所在位置附近的可饮用水源,包括餐厅、便利店和公共直饮水台等。这样一来,大家只要带个水杯出门就行了,而不需要再去买瓶装水。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10.jpg 

图源:TechCrunch

公司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进行众包,最终得以囊括30个国家和地区、7100座城市的34000个“补水站”。观察者网小编查询发现,目前该APP尚未登陆苹果应用市场中国区,美国区的链接又打不开,尚无法得知数据是否包含了中国。

那么,开发这款APP的意义何在呢?

Tap的创始人萨缪尔·罗森(Samuel Rosen)在接受CNN采访时解释,他有一次在欧洲旅行时,因为没带水杯,而被迫在机场花5美元买了一瓶依云。回家之后,他越发觉得不甘心,就想为大家“讨回公道”。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15.jpg 

萨缪尔·罗森觉得瓶装水公司是抢劫 图源:推特

“水是一种被错误定价的公共资源”,他愤愤地表示,瓶装水公司从消费者手里“抢”走了水,装进数量配合后,又反过来出卖“回”给消费者。

于是,他想找到一种方便廉价的饮水方式,从而改变消费者买水的习惯。与他合作的商家都会在门口贴上蓝色的“Tap”标志,并标注他们能提供哪些饮品(直饮水、气泡水、调味饮料等),在饮水机还是柜台领取,是否免费等信息。公共直饮水台就更好办了,本来就不要钱。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20.jpg 

合作商家门口贴了“Tap”标签 图源:TechCrunch

罗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环保。

他在TAP的官网上写道,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要归咎于塑料垃圾。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数据显示,每年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水中,如果对塑料的使用量持续增加,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就将比海洋生物还大。

当然,如果不想盈利,罗森也不可能开发这个应用。CNN报道称,TAP方面还计划为一些相关公司提供后端支持服务。比如,直饮水设备公司在选址安装好直饮水台之后,还需要定期更换过滤器,并进行维护和修理。而TAP就为厂商提供一些软件工具,让后者能第一时间了解故障类型并派遣维修人员。

再举个例子,用户通过“找水”App进入便利店后,也会加快店内冷饮机的损耗,提高机器的维修频率,TAP就又有商机了。

不论这款产品的前景如何,罗森都显得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有机会以类似谷歌的方式得到不少广告收入。同时他还坚定地认为,未来的世界是“没有塑料瓶的”。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但消息一出,很多外国网友显然无法理解罗森的脑回路:在便利店花钱买直饮水?我家里要多少有多少……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25.jpg  

还有人直言,直饮水的水质已经没有保障了,我就是喜欢喝瓶装水。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29.jpg  

本来就是图方便才不想带水杯出门,怎么就变成被“抢劫”了呢?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38.jpg  

不过,也有人如罗森一样,对目前瓶装水的价格不甚满意。

微信图片_20181030104241.jpg 

无论如何,罗森宣扬的环保理念还是值得表扬的…… 

一文读懂什么是Token,破解区块链经济

2019-04-23

现在对Token比较通行的理解是将其看做“可流通的权益证明凭证”,简称“通证”。这个定义虽然相对准确并逐渐受人认可,但领域外的人并不熟悉。而Token本身的存在机理仍存在极大争议。

本文将从Token和区块链的关系入手,对Token形成的过程、Token的价值来源、Token和股权的关系等问题作出分析。

一、Token与区块链的关系及其定义

区块链技术可以用来不可篡改的保存两类信息:一是描述、定义各类资源(资产)状态的信息。例如一个人的信用记录、一件商品、一个房产、一篇文学作品等;另一种是描述资产交易过程的信息*。总的来说:

1、Token必然存在且仅存在于有交易的区块链项目中,并作为交易的基本单位。

2、拥有Token等同于拥有对区块链上某类资源的索取权。例如拥有btc token等同于拥有转出btc的权利。拥有eth token等同于拥有转出eth 或支付交易费用或创建智能合约的权利。拥有eos token等同于拥有投票权,使用一定量计算、存储、带宽资源的权利。

3、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存在只保存第一类信息的项目,例如传统互联网、银行、政府在国际贸易、商品溯源、公证中的应用。虽然在此类项目中可以不使用,也没有必要使用Token,但从区块链经济整体来看,两类信息缺一不可。因此区块链与Token是共生的关系。

*注:Bitcoin的UTXO模型使得在具体实现层面只有交易历史没有账户余额,但从抽象的去看,Bitcoin仍然是有余额和交易记录两类信息。

二、Token的形成

在涉及交易(或称价值转移)的区块链项目中,交易信息因为不可篡改性和公开性,使得信息本身就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监督的条件下拥有价值传递的含义。案例说明如下:

“Alice给Bob一支花”,是一条文本信息。

在非区块链环境中,只有在面对面交易中这句话才有价值传递含义,因为交易双方可对这句话的执行情况进行当面澄清。但在没有中介监督的情况下,Alice非面对面的向Bob说这句话,因为ALICE 可以随时否认或篡改说话的内容,所以这句话并不具备价值转移的作用。

在区块链环境中,所有参与者在发送信息前首先要达成两点共识:1、对信息代表意义的共识,例如上述文本信息中,花的种类,送花的时限等等(因举例涉及链下实体,所以为讨论简便,假设链上和链下数据具有完全可信的预言机支持,均为不可篡改的真实信息)。2、如果违背了第一条后的惩罚措施,例如扣减信用、金钱惩罚、甚至永远将不诚实者排除在外。

在这个共识基础上,Alice签名发送上述文本后,如果并没有真的行动。那么在不可篡改信息证实下,所有参与者在无限的未来中,都会知道Alice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并将采用惩罚机制惩罚她。

我们将上述文本抽象之后,假设这个区块链项目的用途是记录Flower交易,并发行了Flower Token, 每一枚Token代表对一支花的索取权。那么上述文本信息就变成了结构化信息:

“A trasfer 1 unit Token to B”。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交易的区块链项目中,无论是否设计专门的Token变量;是否有可进行Token转账的钱包;是否有可在二级市场交易的Token;Token都天然客观存在。

三、Token 的价值内涵

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Token的全部价值来自于共识。参与者赋予Token什么样的价值,它就代表了对哪些资源的索取权。*对Token的市值分析,不同项目都应根据其经济模式采取不同的分析模型和框架。

注:狭义上的共识是写在系统中由全部诚实节点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例如EOS对计算资源的索取权;广义上的共识还包括部分人对Token用途的认同,例如1Btc在生态治理层面不代表任何资源,但逐渐有更多人愿意用Btc换取更多种类的经济产出或法币。

1、Token的价值来源:

(1)以太坊ERC20代币的数据结构统一,但不同项目的Token市值却完全不同,刨除那些区块链技术公司发行的ERC20,单纯去看传统公司的Token应用可更为清晰看到Token的价值来源。以Cindicator为例,该项目现在提供不同等级和丰富度的智能投顾研判信号,以持有Token(CND)数量的多寡作为Token持有者使用相应服务的门槛。Token价值完全由项目方本身在智能投顾领域的价值决定。

(2)赋予Token价值的绝不仅仅是创始项目方,而应归于全部生态参与者。也就是说Token所代表之物是由变化的群体,和他们变化的共识决定。举例来说,EOS ERC20 Token由官方赋予的价值是有权以1:1比例映射到EOS.IO系统中的持有人分布表中。在映射后,ERC20 Token就不再具有官方赋予的价值。但是这个代币不会消失,如果持有人为其赋予了新增的例如说EOS创世持有人纪念Token,那么它就有了新的可流通的意义。

2、Token与股票的关系:

(1)Token和股权并无必然联系,Token是否可以代表持有人对公司的权益由发币项目公司决定。但迄今为止,Token仍然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随时、随量)转移,并没有项目完全限制Token在不同转移人之间的条件、流通范围,须披露内容等,因此实际上与证券仍有较大的区别。

(2)区块链经济下将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从大企业、政府中释放出来,由小企业、个人在市场和商业环境中由智能合约协调完成。在这样的未来经济形态下,本文认为对企业来说,以生态权益为导向将比以公司权益为导向更符合公司利益。换言之,代表生态价值的Token将极大挤压股票的生存空间。但只要公司这种组织形式还在,那么股票就仍然会与Token处于共生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在技术层面,股票的记录和转移也可能会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完成。

附、Token几种译法的辨析

按Wikipedia释义,从经济价值角度看Token,第一类含义是可用来代替钱使用的金属塑料小圆片,即“代货币”,例如赌场中的筹码。第二类含义是准钱币,即硬币或纸币以外的代币奖章、临时通货等;第三类是可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的代金券和礼品卡。另一方面从信息技术角度看Token,指的是可操作某类计算资源的对象(Object,计算机术语)。

Token现在主要译法有币、代币、通证等。首先,我们应对谨慎将Token视为货币的倾向。一个原因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法偿性,可以无条件在一国内使用,具有货币的完整功能(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储藏)。Token不具备无条件使用的功能和价值尺度功能,在逻辑上不具备货币的全部功能。另一个原因是“币”让人先入为主的认为Token代表的是金钱,极大限制了Token的含义范围,容易令人忽视Token可以是所有链上资产交易的单位,可以代表对所有链上资产的索取权。

通证的全意是可流通的权益证明凭证,是现在最为准确并逐渐受人认可的翻译,但领域外的人并不熟悉。而代币,从字面意义上讲,“代”指的是对某类资产或资源的索取权凭证;“币”指的是可流通。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币,一是说可以享有使用游戏设施的凭证;二是说游戏币可与他人交换。所以代币的译法实际上与通证同义,可以混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揭秘:苹果神秘的“苹果大学”到底是怎样一所学校

2019-04-23

腾讯科技讯 美国苹果公司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消费电子和科技业公司,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苹果对于外界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过让许多人意外的是,苹果内部有一所自办的“苹果大学”,这所大学甚至雇佣了全职的哲学教授。这个大学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用途是什么?近日美国媒体揭开了苹果大学的神秘面纱。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哲学家、苹果杰出高级研究员约书亚·柯恩(Josha Cohen)加入苹果大学(Apple University)教职。尽管偶尔有外部讲座,但他的工作是保密的,据报道,苹果拒绝允许他接受媒体采访。

曾试图采访他的美国媒体Quartz声称,苹果拒绝了柯恩与他们交谈的许可,苹果表示该公司反对就哲学问题展开公开讨论。然而,Quartz报道称,柯恩经常在苹果以外的地方讲课,他还说,他是在2014年被正式聘用的,但是他在白领社交网络LinkedIn上的个人资料显示,他是在2011年开始为苹果公司工作的。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苹果大学,”Quartz报道称。这所大学高度保密;2014年,一些员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们在苹果大学学习如何以与毕加索的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优雅的简洁”来设计苹果消费电子产品。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大学是一个内部培训项目。企业有自己的培训是很常见的,这一大学是由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在2008年设立的。

据报道,苹果大学可能提供了一个常规的MBA课程,部分服务源自已经众所周知的皮克斯大学(Pixar University)。

到2011年,苹果大学已成为苹果的既定组成部分,这所大学配备了高级学者,比如耶鲁大学前院长乔尔·波德尔尼(JoelPodolny)。

据报道,有人说,苹果大学的目标是将有远见的创始人的想法固化下来,为有朝一日他不在苹果的那一天做好准备。

现在看来,除了教育培训项目外,苹果大学还有一个哲学系。

哲学家约书亚·柯恩(JoshaCohen)没有被授权与Quartz交谈,他也没有直接与任何其他地方谈论他在苹果的日常工作。然而,Quartz说,他和在苹果以外的一些讲座是有关联的。

例如,2016年,柯恩在加拿大多伦多发表了一次公开演讲,谈到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ld)对新科技的拥抱如何让他创造出更精彩的音乐,并与更广泛的观众分享。“这是柯恩最初给苹果员工的内部演讲的一个版本,”音乐网站路德维希-万科(Ludwig-Van.com)的一位听众说。

该音乐网站2016年的报告说得更多。它说:“柯恩(在苹果大学)的任务是找出最好的东西并加以解释。乔布斯的建议是,把自己暴露在人类做过的最好的事情面前,并把它融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去。”

柯恩还曾经担任《波士顿评论》(BostonReview)的编辑,这是他自1991年以来一直从事的有关政治和文学的工作。他似乎还在从事学术研究,并在苹果内部讲课。然而,对于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来说,定期在他或她的领域发表文章是很正常的。

到目前为止,苹果大学仍然是苹果公司的一个秘密部门,这所学校没有公布其教学大纲的详细信息,也没有员工参加过该课程的详细信息。不过,苹果大学的一些学者并没有被藏匿起来,也没有被阻止在苹果以外的地方工作。

另据报道,苹果大学的管理职责隶属于苹果的人力资源部门,比如苹果现任人力资源负责人奥布莱恩(Deirdre O'Brien)一直管理苹果大学项目以及人才培训等工作。

苹果大学是否从事科技基础研发,目前尚不得而知。历史上,苹果对最新的科技兴趣并不大,库克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苹果没有兴趣去争抢做行业第一家,而是要做用户体验最好的一家公司。这种历史习惯也使得苹果在一些新兴技术中处于落后的位置,比如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等。(腾讯科技审校/承曦)


亚马逊败走中国,给电商企业带来什么启示?

2019-04-23

近期,有关“亚马逊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纷至沓来,备受业界关注。作为当事方,亚马逊一连两次发声,极力否认这一说法。

4月18日,亚马逊回应称,“未来将继续投入并推动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计算等业务的发展”,但这依旧未能打消市场疑虑。很快,亚马逊再次发声表明,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业内有观点认为,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国内电商强势崛起之下,本土化缺位的亚马逊已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只能黯然退场。但也有人士指出,亚马逊此番调整并非将电商业务撤出中国,而是将重心放在更具竞争力的跨境电商上。

作为手握品质、物流等优势的电商巨擘,亚马逊在美国发展顺风顺水,如今这一手好牌却在中国发挥不了作用,其中缘由引人深思;国内电商企业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也更有参考价值。

本土化缺位之下,知难而退还是以退为进

公开资料显示,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素来以“品质卓越”著称。2004年,亚马逊以收购卓越网的方式强势进入中国市场,此后一直坚持全球策略,沿用其在美国的经营模式。

“十几年前我刚大学毕业那会儿,国内电商才刚起步,比较知名的也只有当当网。”资深网购用户王丹(化名)对蓝鲸TMT记者如是称,“亚马逊进来以后,海淘基本就用这个平台了。它品质有保障,物流也快,还有非常强大的售后服务,整体体验比较不错。”

对于亚马逊放弃中国国内电商业务,王丹并不觉得意外,只是感觉有些惋惜。“因为它(亚马逊)的页面设计对中国用户并不友好,产品介绍也很单一,2014年以后送货还要收费,槽点越来越多。”

在谈及亚马逊中国"折戟”的原因时,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称,亚马逊中国的自营模式太过“厚重”,虽然具有标准化、产品质量可控、交易流程体系化等优点,但高仓储费用、高库存压力、高人力成本等缺点也相当明显。同时,亚马逊在华CEO频繁更换,整个团队积极性、创新机制、战略方向存在明显不足。

此外,亚马逊在华15年的市场扩张速度远不及众多中国电商平台,其不仅有阿里、京东等老牌对手,这几年又面临来自拼多多、云集等新晋电商平台的竞争。中国电商B2C的“蛋糕”几近瓜分殆尽,亚马逊很难在华“突出重围”。

不过,互联网观察人士王冠雄发文表示,亚马逊在中国的这次调整,并不是从中国市场撤退,只是把电商的业务中心和资源聚焦到最竞争力的跨境业务上,实际是在强化其跨境优势。从这个角度看,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的布局才刚刚开始,不妨将其看成是一次以退为进的布局。

模式创新滞后错失风口,战略失速值得警惕

中国市场曾被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寄予厚望,他曾于2007年两度到访中国,密集接受媒体采访。彼时,亚马逊在中国可谓是风光无两,市场份额一度高达20%。

可惜,这份景象并未维持太久。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历年发布的国内《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自2012至2017,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依次为2.30%、2.70%、1.50%、1.20%、1.30%、0.80%;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据降至0.6%,与2012年相比缩水超七成。

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横向比较中,亚马逊中国的市占率也远低于天猫和京东这两大国内电商平台。以2018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天猫和京东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55%、25.2%,而亚马逊中国仅以0.6%的市占率排名第七位。

不论亚马逊是知难而退还是以退为进,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严重缩水。

曹磊认为,亚马逊特殊的外企文化导致其在内部推出新项目时效率低下,滞后的模式创新也使其错过多个风口。

他指出,中国电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生出越来越多适应本土市场且被广泛应用的商业模式,比如平台电商模式、特卖电商模式、拼购电商模式、分销电商模式、精品电商模式等。而亚马逊中国在近几年的模式创新上,错过了很多机会,流失了不少用户,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步伐。

“战略失速、步伐缓慢”,从亚马逊整合卓越网的速度便能得到佐证。在收购卓越网一年以后,亚马逊才开始植入其数据库系统,整个替换过程又历经三年,直到2007年卓越网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

“最初使用亚马逊时,它提供的货到付款、15天无理由退货等服务和高品质的调性让人觉得满意,而且当时可选择的平台少,亚马逊成了当之无愧的霸主。”王丹指出,但现在,论用户体验,阿里系的天猫淘宝在产品介绍、支付等环节更契合中国用户需求;论品质与物流,京东也不比亚马逊差,亚马逊已经丧失了以往的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