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平台江湖

2018-12-11

  金庸先生离世让“江湖”“侠侣”等武侠冷词一下子热了起来。由凉变热的,还有影片《笑傲江湖》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沧海一声笑》。其实,当下热议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如同一个江湖。

813ba740dac67bd378463d5b57b502b8.jpg

  从数量上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有26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产品,超过其他国家数量的总和。然而,工业互联网是一场未见终点的马拉松,包括网络协议、知识壁垒等在内的五大难题尚待克服。此外,各个平台之间如何连接也是未知,行业未来充满较大的不确定性。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

  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工业平台逾50家

  工业互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是目前中国经济最热的名词之一。

  火热的背后,是截至去年底申报上来的统计数字,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发布的统计结果,我国当前有269个平台类产品,装备、消费品、原材料、电子信息是主要应用方向。工信部有关负责人称:“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快速增长。目前,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区域平台超过50家。”

  无论是总数269家,还是有影响力的50家,数字都足以亮人眼球,震人耳道,动人心魄因为全球其他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总量也就150个左右,而中国涌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已经近乎两倍于这个数字。工业互联网俨然成为高速崛起的“江湖”,成为拍打江湖两岸的“滔滔两岸潮、纷纷世上潮”。

594f9491-2c9c-4d4e-a8c4-a973d7115be1.jpg

  一系列数字让人颇感不解:AII对全国168家平台企业评估之后发现,80%平台连接的设备协议种类不足20个,83%的平台提供的分析工具不足20个,68%的平台提供的工业机理模型不足20个,54%的平台提供的微服务不足20个。尽管平台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5万,但是52%的平台第三方开发者数量在100人以下。

  这就是华服覆盖下的褴褛,汹涌大潮浪底的泥沙。

  与数年前开始的智能制造不一样,这次的“工业互联网大潮”,好像潮头的走向还没有探明,浪涌的结果谁也不知晓,但很多人已在争做参与者,而且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快跑,究竟哪里是目的地,似乎谁也不清楚,尤其是曾经领跑的美国GE公司忽然跌出赛道之后,玩家们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于是,类似于复杂系统(SoS)中经常提到的“涌现”现象就出现了一条沙丁鱼领头狂游,千万条沙丁鱼紧紧跟上,领头的沙丁鱼跑累了或者被大鱼吃掉了,那么另一条沙丁鱼就担负起了领头鱼的职责,但已不是原来那个方向,到底游向何方,谁也说不清楚。

  这就是今日之工业互联网江湖的景象。

  苍天笑,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五座珠峰横亘面前,一场未见终点的马拉松

  现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各有千秋,但是至少初心都是好的,都是想为工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顺便争取一点研发经费。

  然而,当一个工业企业或信息化厂商给自己贴上一个“工业互联网”的标签后,意味着厂商加入了一场目前红火、日后艰难、比拼耐力、未见终点的马拉松长跑。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道路上,至少有五座珠穆朗玛峰横亘在面前。

  第一座珠峰:网络协议

  众所周知,不同工业设备之间的连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各种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协议的工业设备,如机床、热处理设备、自动生产线、柔性生产线、专机设备、AGV、3D打印设备、注塑机、测量仪、机器人乃至可穿戴设备等,都有不同格式的数据通信协议。

  每家生产设备的企业,都是按照自己设备的功能需求优先开发设备接口协议,是否需要与其他企业的设备兼容,并不在首先考虑之列。根据从事设备联网工作的专家介绍,若要上述设备彼此之间无障碍通信对话,至少需要5000种以上的通信协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机·智》一书的第一作者朱铎先认为,尽管现在设备通信协议的走向是趋于标准化,但是在利益格局的羁绊下,各大巨头之间尚未达成一致。总体上,德国的工业设备集成,偏向采用OPC UA协议,而北美和日本则更偏爱MTConnect协议。无论如何,不弄懂弄通这5000多种设备通信协议,设备互联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二座珠峰:知识壁垒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工业革命的最大成果之一是行业/专业细分。不同行业/专业有不同的细分技术和专业知识。在制造业“连接技术”中最常见的焊接,就可以有七八百种不同的工艺;一根输电高压线,也可以有上百个不同的模型来描述。

  不必说现在各行各业还没有支持细分专业并全行业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就算已经有了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仍然会产生各种“壁垒”与“鸿沟”问题:一个再成熟的电子产品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不太可能被航空企业采用;一个再好的医疗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不太可能被工程机械企业采用,因为在“别人家”的平台上,没有本行业/专业的应用场景和支持这些场景的工业APP。

  正因如此,GE Digital的“三步走”发展策略,即GE For GE、GE For Customers、GE For World是很务实的。在逻辑上,前两步都正确,但第三步踩了“知识壁垒”的红线,“For World”哪是那么容易?这中间恐怕省略了“For Other Industries”“For USA”等重要步骤,以及为了验证和优化这些重要步骤所必需的长期沉淀与反复打磨。GE Digital多跨出去的那一步,就是导致其业务停摆的短板知识壁垒。

  第三座珠峰:企业禁忌

  迄今为止,还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企业愿意把自己的研发知识、经验技巧以及产品的数字化模型,放在“别人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小企业因为担心技术泄露而不敢做,大企业因为担心知识产权而干脆自己开发平台。

  如果是同行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面有专业对口的工业APP应用,按理说技术完全可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该是可选的吧?但是,从企业老总的心态来说,越是同行,越是忌惮,越是敬而远之,心里那道屏障要高过珠峰。试想,车企A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汽车研发模型数据放在车企B开发出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呢?想都甭想。原因太多了,总之,企业有禁忌。

  第四座珠峰:保密条例

  对于国防军工企业来说,保密问题是首要问题。对于承担了国防军工研制任务的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保密无小事。与研制任务有关的任何图文、数据、技术档案等文件,必须做到网络的物理隔绝。

  因此,凡是涉及国防军工型号研制任务的企业,绝不可能上消费互联网,也不太可能上工业互联网。同时,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涉密企业不能开展与云有关的业务活动,即使是企业私有云也不行。

  第五座珠峰:平台互联

  笔者问过若干工业互联网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么多,这些“平台”之间能不能相互连接?得到的回答一概是“无法连接”。如此,问题就来了。数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各自集成了一堆客户,但是彼此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一个曾经熟识的景象浮现眼前:

  过去,制造业信息化推广普及的结果是造成了无数的“信息孤岛”,“烟囱式”的企业信息化集成项目导致不同品牌与功能的信息化软件之间难以集成,信息化软件与物理系统难以集成,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系统更难集成。

  不难想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诸侯割据将是大概率事件。

  江山笑,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之间,还隔着一个“产业互联网”?

  因特网(英语:internet)江湖20年,造就了诸多消费互联网翘楚。眼球经济、乌镇饭局、去中心化、风口入口、流量为王、爆款、杀手级等各种关键词还在流行,但热度已经大减。因为谁都知道工业互联网已经来了。

  当然,因为与工业互联网的差异太大,消费互联网翘楚们自知一下子接不上“话茬”,于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产业互联网”名词就被用来替代“工业互联网”。

  不少人认为,互联网公司可以从消费互联网转到工业互联网(或曰之“产业互联网”)了,其实,这个难度非常大。互联网公司何尝不知道从消费互联网转到工业互联网,还有五座珠峰等着爬?他们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不转吧,消费互联网已经找不到类似于过去10多年那样的增长点;转吧,又没有太大的本钱和先天的基因,只能先打技术外围战。

  当然,用过去在消费互联网的巨大成功后攒下的本钱,大批量地从央企、国企挖人补“工业基因”,从工业软件企业挖人补“工业软件基因”,从院所和组织挖人补“研究基因”,倒是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工资待遇加倍的结果是,人才好挖,知识难得,有一座“知识壁垒”珠峰横亘在那里,搬不走,挪不动,也唱不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峰”,只能花费时间、资金和毅力去慢慢爬,去细细沉淀,但这需要大量时间。

  仅仅一两年,互联网江湖已经大变样了。角色在变,主次在变,风向在变,阵地在变。如果说,GE Digital的“三步走”发展策略在最后一步没有走通,马失前蹄,那么,很多人假设的“互联网+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工业”的三部曲,也会是一样的道理前两步没有问题,第三步逻辑难通。如果打算从“互联网+产业”来过渡一下的话,也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两种力量,两种玩法。消费互联网江湖的人要杀入工业互联网,几座珠峰在挡路;而工业互联网江湖的人要借力消费互联网,可惜对该江湖的行规和玩法等也不太了解。

  把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定位为未来的基础设施或许比较恰当,做“云端”或“管端”都很好,就是不要去做工业的“端”,因为,那里不是你的江湖。

  清风笑,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工业互联网平台,你们何时彼此连接?

  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两个江湖风景虽然有所差异,但是“To Be Or Not To Be”,却是两个江湖的共同点。

  上述269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到底有多少能够生存到5年以后还很难说,10年之后也许就彻底洗牌了。最后能剩下的也许只有5~8家。身在其中的参与者,或退出,或改行,或合并。最后一切回归于“一襟晚照”。

  即使到那时,又该如何呢?剩下来的这几家龙头平台企业就能好好地活下去吗?似乎这个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谁来用这些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这些平台之间能互联互通吗?这些平台能够爬过五座珠峰吗?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都还没有完全进入到良好的盈利阶段,都还需要依靠本公司其他业务补贴。大家都在争取活久,因为唯有活下去才能有一丝希望。大家都在抢客户,都在花钱、烧钱、亏钱过日子,盈利是暂时不要去想了。

  熙熙攘攘中,笔者看到了两个江湖都在起风涌浪,有人在高唱,今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隐隐约约中,笔者已经感受到了两个江湖都在升温降温,有人在感叹,未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不难想见,工业互联网仍然会是今后几年各方角逐的名利场,只不过,五座珠峰横在面前。但愿10年、20年后,豪情仍在,平台仍在,工业强大,中华强盛。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滴滴“大象转身”背后的压力与进击

2018-12-11

   监管要求年底前网约车平台基本实现合规化;网约车之外,滴滴加码万亿级的汽车后市场

20170606151354_9180.jpg

  2018年,互联网巨头仿佛同时喜欢上了“架构调整”。在腾讯、阿里、美团等一众互联网大佬纷纷升级组织架构之后,滴滴也在这个冬季开始“大象转身”。

  12月5日,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和总裁柳青发内部邮件,宣布对组织架构作出升级和调整。此番变革中,滴滴对内部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合并专车快车事业群,成立网约车平台公司;原小桔车服和汽车资产管理中心合并,升级为新车服,成立车主服务公司。

  除此之外,滴滴还把“安全性”的要求渗透到结构变化之中,“升级安全管理体系”,在行政架构上设立首席安全官一职。

  有声音认为,滴滴此番调整幅度很大,这是其对网约车合规性要求即将到来的应激反应。

  滴滴内部信中也提到,“今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平台两起恶性安全事件打乱了滴滴原有布局,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短期来看,如何推动网约车合规进程确实充满挑战;长期来看,推动出租车行业升级和网约车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其“大出行”战略,也是滴滴要面对的问题。

  没有被提及的顺风车业务

  外界对于滴滴架构的此番调整,最感兴趣的点在于顺风车业务。

  顺风车曾被滴滴寄予厚望,被贴上环保节能、减缓交通压力和共享经济典型代表的标签,甚至滴滴希望赋予其更多社交化功能来提高用户黏性。但两起安全事件打乱了滴滴的计划。互联网分析师季城认为,此次顺风车业务在滴滴调整升级组织架构中只字未提,意味着该产品的棘手性,以及滴滴内部对此产品的复杂态度。

  架构调整未言及顺风车,新京报记者采访滴滴有关方面,对方称以内部信息为准。接近滴滴的人士则介绍,滴滴顺风车业务仍无限期下线。

  此前的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牵头的检查组指出,顺风车产品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和安全隐患,产品“社交化”定位诱发重大安全风险,涉嫌非法经营道路客运,业务资金结算模式不合规。交通运输部责令滴滴公司在未完成安全隐患整改前,不得继续开展顺风车业务。

SXRB201411040623000595275074618.jpg

  交通部也曾指出,滴滴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应急预案制定不科学、体系不健全、应急演练不到位,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客服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应急处置效能低下,与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当时,程维表态,滴滴诚恳接受指出的问题,并深刻反思。滴滴安全整改行动在未来半年内仍将持续进行,顺风车业务仍将无限期下线整改。

  顺风车继续无限期下线,安全事件给滴滴敲响了警钟。

  12月5日的调整中,滴滴任命集团安全事务部负责人王欣为首席出行安全官,向程维汇报。任命集团信息安全部负责人卜峥为首席信息安全官,向CTO张博汇报。地方事务部设置应急处置部和地方公安及应急管理联络部,任命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负责人。各部门还抽调力量组成应急办工作小组,持续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专车快车合并应对合规大限

  滴滴此次最核心的调整是合并原快捷出行事业群和专车事业部、豪华车事业部,成立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任命付强为集团高级副总裁兼网约车公司CEO,向程维汇报。

  2017年,滴滴曾将快车事业部、出租车事业部、专车事业部等部门优化为快捷出行和品质出行两大事业群。而如今,专快车的组织架构,已从部、事业群升级为网约车平台公司。

  此举被视为滴滴1.0跨向2.0时代的重要举措,专快车合并,有利于高效执行网约车合规化的进程。滴滴表示,网约车平台公司下阶段将全面推进网约车合规化进程,层层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集中力量建设和加强驾管体系,做好车主准入、培训和考核等事关安全和体验的线下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网约车营运问题争论已久。不少平台公司被部分城市对司机本地户籍的要求困扰不已,此外,一些地方还对驾驶员学历及车辆轴距和定价等做出限制性要求,部分网约车司机处于灰色地带。

  今年以来,网约车的监管强度从年初美团滴滴竞争开始,在滴滴两起安全事件之后达到了新高度。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驾驶员背景核查,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滴滴升级组织架构前一周,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牵头的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组织召开网约车顺风车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新闻通气会,其中滴滴被指出,“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大量存在无资质非法运营的情况。”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高铁站、机场等场所等执法力度依旧比较大。推进网约车合规化无疑对公众的安全出行有强力保障,但在网约车新政未松动的情况下,网约车平台的活跃度必然下降,黑车现象难以杜绝。所以,出行的“效率”与“安全”问题仍需磨合。

  市民杨周(化名)告诉记者,最近在中关村下班打车,快车要排队一个小时,专车半个小时,三里屯也是排队半个小时起步。“高峰期车越来越难打,以后车费会不会也上涨了?”

  也有乘客表示,出行“效率”和“安全”相比,后者肯定最重要。

  滴滴融合出租车或需更多诚意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出行平台中滴滴、嘀嗒、首汽约车等有网约出租车服务,其中嘀嗒还为出租车公司定制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将接单及服务评价相关数据、投诉处理机制以及线上办公进行数据化、可视化,颇受出租车司机群体认可。

  以出租车业务起家的滴滴,此次调整中升级了出租车业务的地位——滴滴CTO张博将负责原快捷出行事业群出租车事业部。滴滴称,将向出租车业务加大产品技术资源的投入,促进出租车产品升级和新旧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探索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的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张博作为首席技术官,负责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此番将出租车事业部从快捷出行事业群剥离,可见滴滴对于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的重视,以及帮助出租车行业升级的决心。

  程维也多次提到与出租车的融合,“我认为出租车融合是行业当前的主流趋势。坚信几年以后出租车就是网约车,网约车也会变成出租车。滴滴第一步是出租车的线上化;第二步是出租车的市场化,网约车是市场化的出租车。”

  滴滴融合出租车或需要更多的诚意。杭州出租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增期认为,起家于出租车的滴滴与出租车融合或合作首先要解决信任问题。

  “网约车与出租车一定程度是竞争关系,但是市场是多元化的开放的,需要存在不同的出行方式。”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此次滴滴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一大让步,可以预想以后滴滴将以半公益半商业的逻辑帮助出租车融合或升级。

  汽车后市场是滴滴的“新大陆”?

  滴滴新成立了车主服务公司,把原来的小桔车服公司与汽车资产管理中心(AMC)吸收了进来,任命陈汀为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车主服务公司总经理,向程维汇报。

  滴滴表示,新车服致力于建设一站式汽车运营和车主服务平台,全力为网约车安全、合规需求提供资源保障,并在原有维保、加油、充电等汽车后市场服务基础上探索汽车新零售。滴滴提到,车主服务公司的升级将为车主构建一站式的汽车服务体系,“也将为滴滴长远发展开拓新的增长引擎”。

  显然,车主服务被滴滴赋予了更高的地位。事实上,滴滴成立车主服务公司也是有章可循,若没有今年的两起安全事件,这块业务或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今年4月,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成立“洪流联盟”,与汽车产业链合作,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同时,滴滴还宣布成立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小桔车服”公司,并对小桔车服公司投资10亿美元,涵盖已有的汽车、加油、维保及分时租赁等多项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

  易观数据显示,2017年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到10600亿元(不包含汽车金融),同比增长约21.4%,预计到2019年汽车后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

  汽车金融也是一块香饽饽。根据鲸准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总规模已达11623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市场容量将达20000亿元。

  滴滴对于金融业务也早有布局。2017年底,滴滴以3亿元收购一九付支付牌照,当时滴滴回复新京报记者,“未来支付公司将服务于滴滴相关出行场景,提升司乘体验。”此后将金融业务部门升级为事业部,还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新兴市场中开启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12月10日,新京报记者进入滴滴出行客户端,“车生活”板块已列为导航栏,已有养车、加油、二手车、借贷、车险等服务。

  丁道师认为,滴滴网约车业务发展速度放缓,而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若能发展得好,将成为拉动滴滴业绩增长的火车头。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双12”将至:有人疲惫麻木 有人依然期待

2018-12-11

  “双11”前参加大大小小的满减折扣活动,为了拿到更大的优惠,还得费时费力地“PK”;过了一个多礼拜,“黑五”强势来袭,就算不是海淘党也禁不住诱惑,想掺和一把;还有三天,“双12”又要来了,这次你还会“剁手”吗?

149_349355_52957c1d228418eb80cde38278184994.png 

  经纬君帮你问了几位消费者,发现大家的态度各有不同。

  “双11的花呗还没还完”

  23岁的孟小羽,这个月一直在为“还债”操心。

  他的理财方式很简单,每个月固定存一部分钱到定期账户,所有的个人消费则全部通过信用卡和信贷平台。若当月未能还清,则顺延到下月。作为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他已习惯这种消费方式,但上月的“双11”过后,一直对账单不敏感的他算了笔账,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月我竟然刷了两万多元,几乎都是在双11当天消费的。”孟小羽表示,“双11”前自己关注的各个商家均大做宣传,社交媒体的相关圈子里也早已讨论起购买清单。在火热的气氛中,他的消费欲望猛增,忍不住频频下单。然而,账单上明晃晃的数字也告诉他,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能没办法随心所欲地花钱了。

149_349355_69907687b9e20810ac08e52230e50abf.png 

  资料图 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虽然‘双12’也会收到一些商家的促销信息,但一想起还款利息,我就没办法继续剁手。”孟小羽感慨地说,年底大家可能会冲动购物,而越来越便捷的信贷应用也顺应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但年轻人更要学会理智消费,自己目前算是及时止损。

  2018年“双11”,天猫的总成交额为2135亿元,京东累积下单金额达1598亿元,苏宁、网易的全天销售额也大大超过了去年同期。不可否认,部分消费者怀着“囤货”心理,在“双11”期间购买了超出短期内需求的商品,而在此后会因经济或心理原因,带来消费需求的下跌。

  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分析说,“大促”自然会透支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和钱包,超级大促更需要时间间隔。积攒了一年的购物欲已经在一个月前的“双11”集中爆发,所以对于“双12”期间的消费,无论是消费者或商家可能均不会有过高期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张华看到网页弹窗的“双12”优惠活动时,她习惯性地打开,却失望地发现,活动的优惠力度完全没有自己想象得大。

  “我看上了一支口红,标价119元,‘双11’前有过一次短暂的降价,是79元。当时我问客服人员,在11日当天的价格还会降吗?对方没有透露,只是让我当天再看。”“双11”当天,该款口红的价格为69元,第二天提至79元。

  而12月初,张华注意到该商品的价格已提升至89。“这是在为‘双12’降价做准备,还是直接卖到这个价格,我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个价格真的没有比平时便宜。”张华说。

149_349355_e28a078aa6033e4728beb71f1862b791.png 

  资料图 中新经纬 董湘依

  除此之外,张华发现自己关注的部分商品,在“双11”之后并没有立刻提价。“我不由得质疑,这个价格是不是一个长期的优惠?如果商家只是在‘双11’期间象征性地打个折,与平时的销售策略无异,那‘双11’还有什么意义呢?”她表示,包括自己之内的一些用户对“双11”的消费成果并不满意,而这种情绪也被带到了“双12”。

  同时张华发现,线下商超的促销形式也悄然产生了变化。“我家楼下的大型超市以前从不进行大范围打折,去年11月的一个周末突然全场商品5折,临近打烊还人满为患。而今年超市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开展一次大范围促销活动,但力度小了很多。到目前为止,今年还未出现半价促销的活动。”

  “该刷购物网站还是会刷,但不会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别被坑了就好。”当提及今年“双12”有何打算,张华说。

  聊胜于无,多多益善

  今年30岁的王钰是一名“佛系”买家。10年内,她经历过“双11”初期的疯狂促销,心态也从当初的好奇、积极,到近几年的随性、务实。同时她发现,无论是线上线下,大大小小的促销活动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还没等消费者反应过来错过了什么优惠,商家下一次促销的宣传就已经打了出来。

  “上个月我工作忙,没时间关注‘双11’的优惠,黑五也错过了。老公最近提醒我,‘双12’快来了,让我有什么想买的先记下来,当天看看价格。”王珏认为,这些由商家造出的“节日”正在随着市场和消费心理不断改变,“双11”也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全年唯一大型促销的时段。

  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表示,在“双11”前夕,一些卖家为了走销量而早早备货,然而却发现活动当日销量并不理想。所以,为了避免积压库存,他们便选择在“双12”再度大幅降价。

  “其实,现在在促销的时间点上,一些品牌和购物平台会刻意错开,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王珏说,“比如周年庆、换季阶段等,都会是打折的节点。对于有些熟悉的品牌,我会提前了解它们促销的时间,以便在促销的时候买到更划算的东西。”

  现在,王珏的购物车里已列好了清单,准备在“双12”碰碰运气。但她坦言,能便宜多少就多少,自己还是坚持“佛系”。毕竟,就算错过这个“双12”,圣诞节、元旦、春节也陆续来了,下一次促销还会远吗?

  这个“双12”,你期待吗?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腾讯再加码小程序:QQ浏览器推小程序 三步与微信打通

2018-12-07

继微信、QQ之后,QQ浏览器发力小程序。12月5日,QQ浏览器小程序宣布,实现与微信小程序打通,开发者只需进行三步适配工作,就可将微信小程序移植到QQ浏览器上运行。QQ浏览器小程序还将承接QQ浏览器的多个内容场景和流量入口。

140200939.jpg

  相比微信,QQ浏览器小程序入口更多

  不同于微信小程序的“克制”,QQ浏览器为小程序提供了更多的入口。

  QQ浏览器将小程序嵌入到平台的各个场景,给用户提供了更加流畅的体验,也提供了可以快速“二次访问”的平台,有效解决平台的用户留存和转化问题。此外,用户还可以收藏关注常用小程序以便随时访问且避免了跳转繁琐,无需借助外部跳转即可实现“浏览-关注-留存转化”为一体的一站式用户生态。

  在搜索的场景下,小程序嵌入QQ浏览器“搜索直达”,作为直接的内容承载。用户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后,相关小程序会在关键词智能推荐列表优先推荐,并直接展示相关内容。墨迹天气、腾讯翻译君等小程序已经成功入驻。

  基于摄像头场景下的QQ浏览器“识你所见”,用户在识别花草植物、红酒等物品后,小程序将作为内容呈现的直接承载。例如用户通过摄像头识别汽车图片后,可以借助汽车之家小程序快速了解该车型资料以及相关的资讯。

  承接资讯内容场景,QQ浏览器小程序无需接入第三方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更流畅、可留存的阅读体验,并在文章挂载、热门话题、资讯广告等方面都能够实现深度嵌入。以文章挂载场景为例,点击QQ浏览器推荐有关商品的文章,在文末会挂载京东小程序展示文章涉及产品的详情,方便用户了解及购买转化。

  用户也可以在QQ浏览器上收藏关注常用的小程序以便“二次访问”。例如用户在搜狗指南小程序右上角“更多”选项中选择“收藏书签”,后期用户可以在个人主页的“书签/历史”中查看、进入收藏的小程序,更好地促进用户留存和转化。

  QQ浏览器小程序自上线以来,已经吸引了包括京东、汽车之家、知乎、搜狗系列小程序等超过150家品牌和商家入驻。

  微信小程序三步完成接入

  QQ浏览器小程序兼容适配了微信小程序。开发者只需进行适配工作就可将微信小程序移植到QQ浏览器上运行。目前QQ浏览器小程序已经在安卓端上线。

  腾讯提供数据显示,QQ浏览器在浏览器市场份额第一,是腾讯系第三大流量平台。此次推出小程序希望成为商家、企业等开发者的新流量阵地。未来QQ浏览器小程序将持续加码,为入驻者提供更多样的商业场景和丰富的流量加持。

  小程序生态最早由腾讯旗下微信提出,至今已经三年。截至目前,已经有微信、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QQ 浏览器等多款超级应用进入小程序市场。入局的原因,都是为了增加用户在平台上的使用时长。但由于上述四款应用程序的基因不同,其布局小程序的方向也具有差异化。

  用户规模上,微信小程序上线近三年,日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有150万开发者,上线小程序数量超过100万;支付宝小程序数量超过2万,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2亿;百度的小程序今年7月上线,目前日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亿,主打的是构架开源。

  基因和功能上,微信以其10亿用户和广泛的社交关系链,主打为小程序开发者快速获取用户,并能将原有用户体系和微信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匹配,同程艺龙、摩拜、肯德基等小程序的日活用户甚至大大高于其原有应用程序的活跃用户;支付宝则因为距离用户的交易数据更近,吸引了大批金融、保险、信用等方面的企业用户入驻;百度则强调搜索基因,主打构架开源,因此吸引了很多具有本地服务和工具类的企业入驻。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互联网分析师唐欣称,微信强调社交、支付宝强调金融、百度强调工具和服务,而头条是以内容分发入局小程序的,QQ浏览器则场景更加丰富,用户在阅读文章、搜索的时候,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取小程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