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除了扫码还能怎么玩?微信想做的是打破信息孤岛

2018-05-31

“交通天生就是连接,腾讯在做的也是连接器。”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消息,近日,在贵州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微信支付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雷茂锋表示在帮助交通出行领域完成高效、便捷、自助的数字化改造后,微信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将迎来全新升级,新方案将以出行大数据为核心,连接各行业,餐饮、民生、住宿、零售和娱乐等高频消费领域将成为首批被连接打通的行业:“未来,我们将以交通为连接线,实现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应用,连接各行业间的信息孤岛。”

1.jpg

  雷茂锋指出,目前在出行领域的布局考虑,分为公共出行和车主出行两个维度:

  “搭乘公交和地铁常见的两个问题,一是零钱管理会很不方便,二是买票要排队会拥堵。另外,公路出行的时候,往往无法把车票和持票人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不能开展个性化服务。在车主出行这方面,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现金交易,(服务商)也很难拿到用户的信息,也不知道是谁到我这里停车,也不知道是谁通过了这个高速。这些企业都非常希望能获得数字化运作和管理,不仅仅是简单收公交地铁票或者高速费的钱。”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尤其是在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要提高整个交通系统效率、提升居民出行品质,腾讯给出的法子是利用自身在大数据和用户触达方面的优势,帮助交通链条里的各企业、部门实现科学调度,并能做好数据化的管理和引导,涵盖城际交通、城市内交通、加油站、停车场等多应用场景,融合微信支付、腾讯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I、LBS等腾讯生态能力。

  据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与深圳通合作的“深圳通+”乘车码小程序,上线线路超过1000条,18000余辆公交车,累计用户数超过470万人,每天使用人数逾60万人,每天交易笔数超过120万笔。与深圳地铁合作的微信智慧地铁乘车码,日均使用人数已达25万人,日均交易笔数超35万笔。

  在深圳北站停车场,扫码缴费微信支付渗透超过90%。5月21日,首个机场“微信无感支付”停车场在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正式上线,车辆进出停车场的时间缩短80%,通行效率提升15倍。全国超过20000个加油站接入微信支付,进场加油开票离场全流程5分钟。

2.jpg

  城市交通智慧方案不只体现在支付手段的升级,对用户来说,扫一扫、无感支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是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而亿级用户应用信息数据的叠加,对交通出行链条里的商户们来说,则是深度运营的参考。

  雷茂锋进一步举例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对传统企业来讲,公交和地铁基本就是买充值卡。未来要做到数字化经营,盈利能不能更多元化?比如投放广告;停车场利用停车的数据,和用户跟商业建立连接;重要交通枢纽如地铁,乘客经过站内商户购物,可能在整个用户流量的过程中,地铁就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平台,不管是小程序还是APP也好,它能把周边的商业连接起来。”

  用户的支付频次、支付时间、支付地点、支付金额大小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拼接出完整的用户画像,画像中包含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转化,将一个个孤立的人流、车流,转化为可视化、可分析的信息流,形成一个统筹管理、精确到人的交通出行网络。

  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到,微信支付也在贵州展开了交通领域的具体落地:公交方面,“贵州通”App率先上线二维码乘车服务,市民可微信充值后使用二维码乘车,贵阳、遵义、都匀、兴义、贵安新区、铜仁等多地已经有超过4000台公交车支持这一服务;地铁方面,正在推进自助机微信购票方式和乘车码在贵阳地铁的落地;高速方面,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MTC扫码全省上线,高速无感支付试点在贵州高速上线。

个人网盘几乎“团灭”后,中国版Dropbox的机会在哪里?

2018-05-30

两个月前,11岁“高龄”的独角兽公司Dropbox在蹒跚多年之后,终于鸣锣上市。即使在微软、苹果、谷歌等巨头的同类竞品的阴影之下,Dropbox依然突出重围,吸引了1150万人均贡献100多美元的用户。除了今年风光无限的Dropbox,云存储市场还有三年前上市的另一家“独角兽”Box,市值也达到了28亿美元。

啊.jpg

反观国内,在2013年前后轰轰烈烈的“网盘大战”之后,在流量为王的竞争模式下,除了百度、腾讯等巨头之外,几年下来115、360、微盘等个人网盘纷纷偃旗息鼓。当免费网盘惯坏了用户习惯,整个行业一直未找到变现方式。流量巨头也没有动力去提高使用体验,随着监管风暴的轮番袭来,个人网盘头上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然而,却有一家诞生2011年的云存储公司,在“网盘大战”中独树一帜并一直活到了今天,吸引了600多万忠实用户,在分享型网盘之外,走出了一条中国的Dropbox之路。

我不要你登陆手机版赠送1T容量,我不要你能和"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实时通信软件互通”,我不要你“安全免费无限空间“,我把钱送给你,请你正常的、不出错的把我的文件同步,有这么难吗? 

在《Dropbox好在哪儿?》的问题下,这位知乎用户的回答代表了国内专业网盘用户的心声,遗憾的是,国内能像Dropbox一样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凤毛麟角——1.全平台支持,支持所有平台;2.同步功能强大;
3.提供丰富的API接口;4.使用方便。

而坚果则七年如一地坚持提供稳定的跨平台同步体验。坚果云提供的跨平台文件同步、智能增量同步(仅上传修改部分)、分享、权限设置等功能,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成本,尤其在PC端,就如同操作本地文件夹一样,每个人都能快速上手。就像Dropbox一样,坚果云真正实现了让用户使用云上数据就像使用本地电脑数据一样简单,流畅。

不同于微软、谷歌,中国的网络巨头更倾向于服务“金字塔底层”的普通用户。所以,坚果云从一开始就避开了分享型网盘的流量思路,走了一条小众专业路线,帮助设计师、律师、程序员等群体存储、同步和分享个人智力成果,提供专业、稳定的同步体验,改善提升生产效率。根据坚果云CEO韩竹的估计,中国的网民中有10%都是潜在用户——有生产设计成果,有一定的支付能力——规模可以达到5000万到6000万。

然而,向用户收取订阅费用,或者限制下载速度、流量的SAAS模式在中国接受度有限。Dropbox招股说明书显示,虽然注册用户高达5亿,但其付费用户只有1100万,中国的付费用户比例只会更低,所以坚果云虽然已经实现了盈利,但600多万注册用户并不足以支撑其未来上市计划。

“让用户为使用空间或带宽付费,其实不是最优的商业模式,最优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让用户为某个场景付费。” 韩竹为举了例子来说明云存储服务未来的使用场景。

比如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画了一幅大楼空间布局图,监理方看施工方是不是按照图纸用了同样的材料,按照同样的线路布线,往往需要在施工现场核对。原来的方式都是打开电脑,但电脑在现场并不方便。在这种场景下,能不能在现场监理环节不用电脑,用iPad甚至手机来完成这场工作? 

“我们认为如果推进这个场景,就有更大创造收入的能力,比现在这种基于空间或者某些功能的盈利模式,会有更大的意义。” 韩竹告诉钛媒体,坚果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专业路线,一方面因为在某些行业的付费用户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另一方面,原来基于空间、流量和功能限制的商业模式,正在遇到瓶颈——很难让用户选择更贵一点的套餐。

再以律所为例,他们有大量纸质卷宗需归档,或者提取内容作为案件证据。虽然有扫描仪,但无法将扫描的东西变为可提取、可编辑的文档。那些文档最初存在坚果云上,如果坚果云集成合作伙伴的OCR能力,使文件可编辑、提取,就可以解决律师手打电子文档的问题。

中兴制裁案让韩竹意识到,中国在芯片设计这样的专业软件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可以实现移动端查看、轻编辑的专业软件更是一片空白,比如说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零配件设计,这种垂直的行业的应用少之又少,而云存储可以作为一个“近水楼台”的切入口。

这也让坚果云走出了一条与Dropbox截然不同的路,反而更接近于Box。因为Box特别注重医疗,建筑,制造业等一些垂直领域,并不断发布成功案例,这些都是进攻企业市场的杀手锏。

现在的Box已经不把自己仅仅定位于云存储(Cloud Storage),而把自己定位于文件共享 , 社交以及协作领域。当为企业解决了文档的安全可靠存储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文档创造商业价值。

只不过,与BOX自上而下top down的渗透方式不同,坚果云选择了与Dropbox一样的bottom up打法,由个人用户开始建立品牌,然后试用企业版,过渡到自然购买,靠用户体验粘住用户,实现续费和增购。坚果云的低门槛和易用性使其获客成本低,产品自传播性强,用户覆盖广泛,只不过会像Dropbox一样面临客单价的瓶颈。

可以说,坚果云试图吸取Dropbox和Box双方的优势,在通过Dropbox模式低成本获得了大量行业用户之后,从行业需求切入企业级市场,向Box模式转变。

据了解,目前坚果云企业服务收入已经和个人用户收入旗鼓相当,这还是在尚未开始通过销售团队全力地推的情况下。

“五年内,中国云存储市场一定会出现一家上市公司。”韩竹透露,坚果云在考虑上市,“从目前财务状况看,快的话两三年就有可能。” 

欧盟“史上最严”GDPR,正在改变整个互联网

2018-05-30

上周五,谋划已久的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正式在欧盟成员国内执行。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重要性,就是一个不起眼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法律条文,但所有欧洲人都为此炸锅了。(钛媒体作者宁宇从云计算视角深入解读了这一法案。)

1.jpg

5月25日一大早起床,上五亿的欧洲人起床才发现,一大堆网页链接无法访问了,还有一些APP也不在服务区了。这些不能访问不在服务区的网站APP,大部分都来自美国。

四下打听之下,大家才终于明白世界上多了这么一条法律,受此法律影响,许多不在欧洲的企业为了不被罚款,不得不屏蔽了来自欧洲的用户。

但是其中有两个美国404公司——Google和Facebook,不顾危险,于是成功收到了欧盟39亿欧元和37亿欧元罚款的诉讼。

布鲁塞尔X形的贝尔莱蒙大楼里,欧盟的老领导们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心旷神怡的喝着咖啡扬眉吐气了。要知道这群人早就对美国那些垄断企业看不顺眼了,从1990年代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这些老大哥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可是美国牛仔狡猾呀。本来是山姆大叔带头整治这些垄断恶霸的,到最后变成了欧盟孤军奋战!折腾了快30年,都没将恶霸打趴下,甚至连几十个亿这一点小罚款都不愿意交。

现在好了,新政策终于出来了。第一天就可以直接掐住Google、Facebook的脖子,几十亿几十亿的罚。

GDPR是什么?

GDPR全称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翻译过来就是一般数据保护条例,顾名思义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保护用户数据的。

算下来,这是世界范围内最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条款。

整个条例归纳起来就是两个方面:数据收集者的操作规范、用户对自己数据完全自主的权利。

针对数据收集者,不能用隐藏默认的方式获取用户许可,必须提前进行明确的提示与询问,获得允许后才可以获取使用用户数据;收集之后还需要为用户提供查看收集数据概览及用途,还必须有用户删除功能。

在用户权利方面,用户对自己的数据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即便同意收集方收集,也可以随时查看撤回删除相关协议,在用户撤回删除相关授权后,数据收集者必须立即将相关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

这是对互联网公司极度不友好的条例,所以国际互联网才一片哀嚎。在当下急需数据的大数据、云计算、Ai市场,这样的条例基本就是断绝行业未来。

那些标榜互联网模式长尾理论靠精准广告营收的公司们,将会迎来致命打击。失去用户数据之后,他们的广告不再精准,广告效果也无法再估测。

可以说,一夜之间曾经霸占全世界头条的互联网市场,被打回到以电信设备商为中心的时代。未来,付费的互联网服务,将会复古归来,成为一种新常态。

而讽刺的是,当一款5.2MB大小的APP,依据GDPR的规定去除所有广告追踪模块之后,这个应用缩小到神奇的500KB。

有了这个法案,手机垃圾来无影去无踪。

斯诺登后,欧洲再次发起对互联网的反击

这么严格的法律当然不是即推即行的,实际上GDPR在2016年就已经发布,为了让各大互联网企业做充足的应对,延期两年才执行。

而整个GDPR的构思,是从2013年斯诺登事件开始,更早要追溯到1990年代。

2013年斯诺登爆出美国通过后门监控着整个互联网世界的棱镜门。

事件发生后,全球都在质疑互联网的数据保护问题,美国在互联网上的核心优势让其他国家严重不满。

2.jpg

棱镜门中的斯诺登

2015年欧盟摒弃旧有的数据协议,正式研究欧盟主导的GDPR,到2016年4月GDPR就正式发布了!

可以说效率惊人。

不过同样的事情也在1990年代出现过,当时互联网刚刚出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NSI掌握着最核心的根域名服务器,世界互联网的管理升级都由美国直接操控。

这威胁着其他国家的安全,也当然不同意这种情况出现。

经历一系列研究之后,欧盟推出了严苛的《数据保护指令》,严防其他国家——就是美国,将本国数据以各种方式转走。

最终,在美国的主导下,各国同意成立一个中立组织,来管理根域名服务器,并在世界各地分配辅根域名服务器。这个组织就是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1998年,ICANN成立之后正式接管全球的根域名服务器,辅根域名服务器也走进了欧洲日本,不过总数13台的根域名服务器,其中9台都在美国,最重要的主根域名服务器也在美国,欧洲的英国瑞典各一台,亚洲的日本一台。

2000年,欧盟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终于松口与美国签订了《安全港协议》,允许美国企业将欧盟数据转存到美国处理。

在此之后,欧盟也开始了经久不衰的反垄断之旅,互联网的代表——微软、Intel等美国巨无霸企业接连收到欧盟的反垄断调查。

特朗普欧盟齐下手,未来互联网将往何处去?

欧盟为了能在互联网市场上夺取一定的话语权,努力多年,可惜欧洲的互联网并没有因此红火起来。这也算是欧洲之殇。

虽说互联网的红利没吃着,负面问题倒占了不少。去年英国脱欧大选,在互联网民粹的带领下,成功失控。导致欧盟缺少了一个重量级的“大哥哥”。

近些年,欧洲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也让欧洲人胆战心惊。互联网给了这些新时代的邪教发展的温床,欧盟僵化的体制难以应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

GDPR生效的同时,另一个针对恐怖袭击的PNR(Passenger Name Record旅客订座记录)指令也同时生效。

GDPR超乎想象的严格相比,PNR指令规定了一些特定情况下的数据搜集——为了及时防范恐怖袭击,航空公司要把用户乘客信息及时同步给相关部门。

两个法案的矛盾之处,给了欧盟政府充足的主动权,未来互联网公司将难以拒绝政府提取数据的要求。奔赴欧洲互联网公司们想要获取用户数据,或许不得不与欧盟合作,在欧盟的需求的指挥下,开展一个个新的业务。

另一边,美国的特朗普也在用尽一切办法废除《开放互联网条例》,为的是将电信运营商从互联网中立中“解救”出来,不再以“基础设施”的定义做市场限制。这也是为了发动一切力量发展5G技术。

毕竟未来20年内,5G将是全球市场发展的重头戏,将会为各行各业带来大规模的软硬件升级。这需要引入更多资本,提高市场活跃度,才能达成。“互联网中立”的存在显然是极大的障碍。

美欧已经快速行动,展示出自己对互联网的态度了,下一步互联网依靠大数据做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也该走到尽头了。算下来,还是老老实实将互联网服务进行收费最省心。

3.jpg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过去这20年,全世界在隐私数据上越来越开放,互联网公司知道你的电话住址爱好朋友心情消费偏好等等所有数据,比你还了解你自己,人们走在大街上如同裸体。

回忆起20年前互联网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那幅“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的漫画,预期与现实的错位令人惊叹。

20年前,就算是最资深的狗仔,也无法掌握当红天王天后的所有行踪与住所;而20年后的今天,网络黑市上到处售卖着任意一个人的详细信息。

曾经我们牺牲隐私,换取了大把福利,未来这种局面又要全面扭转了。

十年后,会有人怀念今天所有的好与不好。

互联网无线接入系统“瓷娃”进村

2018-05-30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WIFI和4G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元素。然而,从无线通信的技术角度看,“城镇模型”的4G和“室内模型”的WIFI更多的是考虑城市密集人群和家庭用户的使用,在传输距离方面有所不足。特别是农村因水泊、山地众多,地形复杂,居住地距离较远且分散,受技术、成本等限制,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课题迟迟难以破解。

veer-141429127.jpg

  在昨天召开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近期,一项创新研发成果──农村互联网无线接入系统“瓷娃”诞生。这相当于专门适用于广阔复杂地貌的“农村WIFI”,是基于“乡村模型”等新型无线通信技术的产品。这意味着,广大农民只要在村委会安装“瓷娃”基站,农户家中安装配套的小型路由器,村民就可以随时在家里上网看视频、跟亲友视频聊天,并且在10公里范围内网速都非常流畅。

  据介绍,“瓷娃”由生态城企业──清厦方(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今年初,经生态城管委会的积极推动,生态城对口帮扶村宁河区丰台镇东赵庄村正式成为“瓷娃”项目在天津的首个落地试点。目前,首批设备已经进村,这里的村民正式开启互联网无线接入系统带来的新生活。

  负责“瓷娃”项目的总工程师唐炳辉告诉记者:“通过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农村WIFI的可靠传输距离能达10公里,传输速率达1000兆比特每秒。通俗地说,一个3000平方公里的县,只需要10个基站就能完成基本覆盖,这能有效弥补现有技术在传输距离和抗干扰方面的不足,而成本仅仅是4G设备的10%。”

  除了在天津的试点运行顺利,“瓷娃”在山东省的试点村也通过了测试。据了解,农民除了可以在家中享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外,有的试点村还将WIFI接入了大棚,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对生态农业有所了解,也让农产品借助网络走出了山沟……而这些正在成为部分村致富的新方式。

  一直以来,生态城都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清厦方(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取得的成绩是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生态城先后出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企业奖励实施细则》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创新创业补贴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机制,激发“双创”活力,营造“双创”氛围,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