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恶”的总是大公司?
2018-06-01
5.6空姐遇害案之后,滴滴的产品控制力似乎直线下降,骚扰、性侵等一连串负面接连爆出,这很让人费解,因为按照正常逻辑,内部已经拉响一级警报的滴滴理应更小心才对,为什么司机老惹事,平台就是管不住?
这其实涉及三个关键问题:
1. 所谓“大公司”就是做什么事都有叠加效应。
2. 互联网时代,产品有边界,责任没有。
3. 谁告诉你,大公司就一定亡羊补牢,知错必改?
通常情况下,大公司有着完善的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稳固的技术支撑,貌似应该更安全,其实这只是提高了容错率,并不能避免犯错。
我们不妨对比民用航空界的两款明星机型,波音737和英法合作的协和式飞机。
· 波音737是史上最成功的中短程窄体客机之一,价格合理,经济省油,维护成本低廉,全球总订单达到1.5万架,是国内城际航线的理想选择;
· 协和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款超音速客机之一(另一款是前苏联的图144),堆砌了当时罕见的大量高新技术,1996年从伦敦直飞纽约只用了2小时52分59秒,创造了民用航班的世界纪录,服务体验更是一流,每位乘客都可享用香槟,餐具是英国国宝品牌韦致活(Wedgwood)的精细骨瓷,票价即使今天看来也是惊世骇俗,伦敦到纽约单程高达9900美元,这款飞机预计生产64架才能保本,最后只生产了20架。
但两款机型的安全记录呢:
· 截止2015年,波音737总共有47起死亡事故,协和只有1起(2003年已经退役),看到这个数字,大家肯定举手了,准备投协和一票,但我再告诉你另一组数据。
· 波音737总共执飞了7600万个航班,协和只有8万,换算下来,波音737平均每百万航班的死亡事故是0.62次,协和高达12.5次。
你觉得哪款飞机更安全?
假如我们简单类比,波音737就是滴滴快车、顺风车,协和飞机相当于滴滴专车或者你认为更安全的其他出行方式。
快车和顺风车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无非是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不愿忍受传统出租车的低效和垄断经营模式,他们喜欢更技术化、共享化、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所以快车和顺风车以零门槛的方式组织社会化运力抢走了需求。
至少在那个时候,公众还是支持滴滴挑战传统势力的,毕竟开放的平台调动了闲置的社会资源,满足了更多的需求,看起来是双赢的选择,但滴滴打破行业原有生态所获得的流量和订单必然也释放了更多的风险。每天2000万订单的滴滴“享受”了成为大公司的必然代价,大部分网约车的负面事件都与其有关,这如同每次空难,大概率都与波音和空客有关一样。
协和飞机花了很大力气控制风险,提升体验,滴滴专车做了相同的事,但本质上只是降低而不是消灭风险,而且平台、乘客和司机为此都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更小众的定位、更精密的技术、更昂贵的价格、更高的准入门槛并不必然阻止悲剧的发生,按照墨菲定律,该发生的坏事总会发生,如同24年安全飞行的协和被一次灾难击垮就黯然谢幕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既安全、体验又好,还便宜的服务?
很遗憾,这个真没有。
大公司的原罪就在于,你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拿走了最多的订单,满足了绝大多数用户,那么你摊上大事的机率也更高,不管是Uber和滴滴的伤害事件,还是Airbnb上被无良租客折磨的房主,也不论是星巴克的小强,还是海底捞后厨的老鼠。
大公司每次作恶,舆论反馈上都有愤怒加成,因为有共鸣的人太多,情绪宣泄必然集中而猛烈。
在一连串负面事件中,滴滴作为平台面临着丝毫不亚于犯罪嫌疑人的口诛笔伐,甚至还有了更为具体的责任人:产品经理和数据工程师,所有指控集于一点:滴滴的产品和大数据是不是在诱导犯罪。
很多人觉得滴滴平台上的乘客标签诸如颜值爆表、知性美女、声音甜美、气质优雅等等激发了个别人的“兽欲”,在如何安全运用数据方面,滴滴确实存在着无法洗白的错误,自作孽不可活,但这个逻辑并不是双向可逆、随时成立的。
所谓“兽欲”就是一些不雅言论,其实弹幕、跟贴里随处可见,至少我所在的微信群里提到空姐眼前一亮者也不在少数,大家无非过过嘴瘾,并未丧失理智,如果你因此把每个人都想象成色狼,这相当于一种前置化的有罪推论。
从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是把用户当做犯罪份子防犯的,所有互联网产品经理(也包括滴滴)的工作都是以服务心智正常的普通人为目标,既没有把用户当成技术达人,也不会看做菜鸟小白,更不可能视为潜在的危险源。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嵌入社交分享基因不可避免,滴滴产品经理只是完成了规定动作,但在更广泛的社会视角下,人畜无害的码农也会变成犯罪嫌疑人的帮凶。
此外,加强审查或监控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有效,因为你不可能也没有根据把乘客或是司机的调侃(哪怕很不得体)视为犯意表示,然后据此采取相应措施,2016年浙江嘉兴就有一位滴滴女司机遇害,假如系统因为乘客赞过一句“美女”,就认为存在“兽欲”,是潜在罪犯,从而拒绝提供服务,你怎么想?
互联网创新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会出现一定的口碑反转?
因为绝大部分互联网巨头都有着多重身份,既是科技公司,又是媒体平台,还是金融企业,掌握着大量底层数据,所以在使命和定位上也充斥着自我矛盾:科技公司希望技术改变一切,媒体平台关注眼球胜过一切,而金融业务要求的是绝对安全。
谷歌最早提出“Don't be evil”的企业文化,经常被理解为“Do no evil(不作恶)”,包括谷歌员工在内的多数人将之解读为不让铜臭腐蚀创新的灵魂,然而始作俑者Paul Buchheit的本意,其实是对谷歌拥有的力量感到恐惧,发现了过度深入用户生活场景之后的潜在危险,试图在精神层面保持一定的道德洁癖,但不作恶的谷歌也不断在垄断指控、性别歧视、恶意插件、欺骗广告等丑闻中挣扎。
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习惯了精分多个角色,也就必然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认知所包围,公众情绪从来都是结果导向的。
很多人总是高估大公司的能力,觉得只要真正重视起来,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其实越是大公司越是缺乏这种执行力。
傅盛曾经总结过,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只做三件事:首先选定一个战略方向,通俗说法是找准风口;其次是不断完善和修正大方向,随时准备切换赛道;最后就是押上全部金钱、资源和人脉,All in,不成功毋宁死。
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通常不会花太大的力气组织实体服务层面的流程优化,除了思考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他们只关心速度和规模。
这导致一个严重问题,企业中枢神经虽然对业务本质有清醒认知,但终端触角完全感受不到,只是按照本能行事,马化腾在投资差评事件中就反躬自责,“之前不知道这个CASE,原为效率下放一些小额投资权限给业务部门,目前看业务团队并没有做好尽责调查,我们会负责解决好”。
马化腾有纳谏的雅量,腾讯未必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因为大公司的组织体系是依赖惯性推动的,每根神经末梢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并履行使命。
滴滴产品经理为了提升活跃度,不自觉的引入社交互动;短视频平台把流量分配给挑战道德底限的内容;腾讯TOPIC揣摩对抗今日头条的需要所以投资差评,都是如此。
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后,互联网经济正进入集中病发期。
最近,知名的互联网备份工具Wayback Machine通过对比4月21日和5月4日谷歌官网上的内容,发现著名的“不作恶”条款已被悄悄删除,代之以“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的全新表述。
这家曾经充满理想主义的公司大约也意识到,在互联网深刻介入社会生活的今天,不作恶的客观可能性几乎为零,做正确的事恐怕是更现实的主观表述。
米歇尔·渥克有本新书叫做《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用“黑天鹅”比喻小概率的偶发事件,而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危机。
很多人觉得大公司的公关能力越来越差,因为真正能够威胁这些巨头的从来不是突然跑出来的黑天鹅,而是总会不期而至的灰犀牛。
这是所有大公司的头号课题。
智能合约漏洞或摧毁区块链体系,社区共识可修复多数公链问题
2018-06-01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颇受大众关注,区块链的平台安全也牵动着圈内人的心。
近日EOS被曝出智能合约漏洞问题,让大众对区块链安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社区共识可以解决公链架构体系问题,但链上运行的智能合约一旦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摧毁整个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合约安全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重点问题,需要全行业在底层链安全设计、简化智能合约编写复杂度,以及提供安全的智能合约模板等方面来提供解决方案。
EOS.IO V1将会如期发布
5月29日中午,国内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长文《360发现区块链史诗级漏洞 可完全控制虚拟货币交易》。消息传出后,EOS行情一度大幅下跌。
5月29日EOS资金净流出达8.06亿元,流入跌幅为67.97%。此后,BM表示目前已经修复了360发现的EOS高危漏洞。
5月30日,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60安全团队在发现漏洞并完成对这个大漏洞的研究测试之后,立刻联系了EOS创始人BM。在他们修复完成之后,才披露的。
“采用这种比较公开的方式,我们也是希望以此呼吁大众,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同时也注意区块链安全。”周鸿祎说。
EOS.IO团队也在30日表示:由于软件存在漏洞,有媒体错误地发布了关于EOS.IO可能会延期发布的消息,我们团队已经修复了大部分漏洞并且致力于修复余下的漏洞,EOS.IO V1将会如期发布。
智能合约漏洞问题普遍存在
360团队表示,在区块链网络和数字货币体系中,节点、钱包、矿池、交易所、智能合约等都存在很多的攻击面,360安全团队此前已经发现和揭露了多个针对数字货币节点、钱包、矿池和智能合约的严重安全漏洞。
此次360在EOS平台的智能合约虚拟机中发现的一系列新型安全漏洞,是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此前尚未有安全研究人员发现这类问题。
这类型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影响EOS,也可能影响其他类型的区块链平台与虚拟货币应用。
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秘书长朱佩江对猎云财经表示,智能合约漏洞是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系统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从以往类似事件来看,智能合约安全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重点问题。
据了解,这不是业内第一次发生智能合约漏洞事件。就在4月22日,美链BEC智能合约被曝出安全漏洞,同一时间大额BEC被瞬间抛售套现,导致BEC蒸发60亿元,市值大跌近94%,最大蒸发额近120亿元。
据媒体报道,这是BEC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所导致的。
利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通过转账的手段生成合约中不存在的、巨量的Token并将其转入正常账户。账户中收到的Token可以正常地转入交易所进行交易,与真的Token无差别。
以太坊The DAO漏洞事件
在2016年6月,由于智能合约存在重大缺陷,当时区块链界最大的项目The DAO被攻击。
DAO是以太坊智能合约支持的一个功能。The DAO是通过这种功能技术创建并运行在以太坊上的一个智能合约,融资众筹一度达到1.5亿美元。
虽然以太坊本身通过一系列的区块链技术确保了安全,但是在其上创建的智能合约却未必如此。The DAO合约的源码中存在着一个编程漏洞,使得攻击者可以将The DAO资产池中的以太币非法转移给自己。
2016年7月,以太坊官方修改了以太坊的源码,并夺回了被攻击者控制的DAO合约中的币。但是这样却让以太坊发生了分叉,变成了两条链,一条为原始的区块链(ETC),一条是分叉出来的新链(ETH)。
以太坊钱包Parity被盗币事件
Parity是一款多重签名钱包,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以太坊钱包之一。2017年7月20日,以太坊Parity多重签名钱包智能合约出现漏洞,有15万以太坊被盗。
2017年11月7日,以太坊Parity钱包再出漏洞。一名开发者“无意中”攻破了一小部分代码。这个“意外”触发的系统缺陷致使钱包崩溃,导致以太币无法转出。有100万以太币被冻结在钱包里,大约价值2.8亿美元。
虽然在事件出现后,官方陆续修复了漏洞。但是,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比特币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社区力量可修复漏洞问题
据悉,比特币之所以比较安全,是因为比特币的脚本编程较为简单,只支持很有限的如P2PKH、P2SH等操作,所以它安全运行了9年。相对于比特币,以太坊和EOS的编程则复杂很多。
复杂带来了功能的强大,也带来了更多的危险。
对于此次发生的EOS安全漏洞事件,北京邮电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范宏接受猎云财经采访时表示:“EOS这样的智能合约漏洞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对终端安全、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及安全防护的专业性。”
PalletOne架构师曾毅认为,从区块链安全来说,以太坊和EOS这些平台有漏洞是很正常的,越是复杂的系统漏洞就越多。
“无论是以太坊还是EOS,都有强大的社区和灵魂人物,他们可以通过线下的共识回滚交易、硬分叉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后EOS还会被爆出更多的漏洞,社区的力量能够使得这些问题得到大部分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曾毅说。
对于如何提高区块链领域的安全,朱佩江表示,可能需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提高智能合约的安全性。一是底层链在虚拟机设计和实现方面需要全面的安全考虑。
二是智能合约的各种操作需要严格的限定,严格使用各种运算的安全操作,简化智能合约的编写复杂度。甚至可以考虑牺牲一定的灵活性和图灵完备性,比如考虑限制循环和递归。
三是区块链的底层链系统应该提供安全的智能合约模板供合约开发者使用。
“互联网损失数据,区块链损失资产”
据了解,虽然传统互联网和区块链的安全问题都是信息系统的代码问题导致的,但是目前很多区块链智能合约安全问题都是一些初级漏洞。
相对的传统信息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考验,很多常见安全漏洞都会被开发者和系统建设维护者有意识的规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区块链还是处于新生阶段。
朱佩江认为,传统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损失的是数据信息,区块链的安全问题损失的很可能是有价值的资产,所有更应该谨慎认真对待。
“幸运的是这次漏洞是EOS主网上线前就发现了,相信EOS以及其他区块链的技术团队都会以此为戒加强智能合约安全,本次发现的问题对所有开发人员都是一次警醒。”朱佩江说。
“区块链底层技术目前还都不太完善,各个公链之间的差别其实不是特别大,从经营时间到生态参与的DAPP,生态所覆盖的用户群都还没有太大的差距,技术底层更稳定,运营更有经验的项目将在2018年逐渐显露出竞争力。”溯源链创始人王鹏飞说。
智能治愈瘫痪,不仅仅是站立行走
2018-05-31
还记得上世纪“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吗?银幕里,这位身高1米94、身材魁梧的“超人”有着健康的体魄,乐于助人的精神,总是披荆斩棘,救人于生死之间。然而在现实中,超人的扮演者里夫却因骑马时意外摔断颈椎,导致脊髓严重受损,余生都将与轮椅度过。
但“超人”永远拥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即使面临如此巨变,里夫也不曾放弃希望,他始终乐观地认为,随着科技发展,“终有方法治愈”。
可惜的是,里夫没能等到彻底治愈瘫痪的方法就不幸去世,但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无数像里夫一样依靠轮椅生活的瘫痪患者,或许能实现这位“超人”未能完成的愿望——治愈瘫痪。
想要治愈瘫痪,我们首先得了解瘫痪的病因。目前来看,许多瘫痪是由外力损伤脊髓而造成的,脊髓受损,从而打断了大脑向四肢发号施令的通路。
给大家打个比方,脊髓神经就是一座桥,我们的大脑在桥的一边,躯干就是桥的另一边,脊髓受损就是桥断了,而且这个桥还特别精细,难以修复,导致两边联络不上,就出现了瘫痪的症状。
这时候怎么办?当然是重新建一座桥,把两边再次连接起来,也就是绕过损坏的神经,建造一个神经旁路。
综合治愈瘫痪的整个历程,智能相对论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脑机互动,意识表达,也就是让失去说话能力的瘫痪人士比如渐冻症患者,能够实现用“意念”打字,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捕捉精准的电信号,并让电极与计算机通信,这个阶段自1998年始,医生在一个不能说话的瘫痪者的大脑中安装了一个电极,使其通过计算机实现了与人的交流。
第二个阶段则在第一个阶段基础上完成,即脑机结合,意识操控。也就是让瘫痪人士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念来操控外接设备,比如机械臂等。
这两个阶段的成功都归功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人们可以先解码大脑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枢纽,让大脑和外部设备相连,从而实现意识的表达以及意识操控机械。我们在已逝世的伟大科学家霍金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中也能了解一二。
第三个阶段或许更接近瘫痪患者的想象,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掌控,用自己的双足重新行走,即无线网络,控制躯干。也就是利用无线发射器将大脑中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到躯干内的电刺激器中,使躯干能够活动。
而让瘫痪的下肢自己动起来,则是一项关键技术。人们先后在大鼠、猴子身上做过实验,让它们实现了站立和移动,但是,此项技术还未成熟,还无法运用在人类身上。
即使我们目前的研究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但是要更好地帮助瘫痪者康复还是任重而道远。
人们从椅子上起身,走出房间,关上门……这一系列动作,人们大概连想都不会想它们是如何完成的,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这些简单的动作却有着十分繁杂的信息,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脑解码,人们的脑电活动就好比是纷杂的信号海洋,科学家们必须要剔除无数干扰,才能找到控制下肢活动的关键信号。
目前,我们到达的第三阶段,所依赖的电信号仅仅能让躯干伸展和弯曲,还无法完成更精细的动作,比如捻起一根针。而对于下肢,我们更是难以改变它的运动方向,或是越过地上的障碍物。
其次,如果将这种无线控制的技术运用到人类身上,还必须考虑整体的问题,即如何让人适应直立行走时的身体平衡。
最后,瘫痪患者易出现长期不活动所引起的并发症,比如肺炎、骨折、血栓、皮肤破裂、肠道疾病等。最重要的是,长期的瘫痪患者的肌肉萎缩,肌肉弹性远远比不上正常人,如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恢复患者的肌肉弹性也是治愈瘫痪时必须要思考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人工肌肉或许是一个好办法。目前,很多团队都在研究“人工肌肉”这一项目,这也被业内认定为极具发展潜力。幸运的是,在中国,我们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据南京大学官网消息,该校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利用配位键设计合成了一种高弹性的自修复材料,可以合成人工肌肉,且具有应变高、柔软性好、质轻、无噪声等特点。
在将来,这个项目估计能为人工智能的仿生化添上一大助力。除此之外,这对于肌肉有缺陷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外部躯干问题有了解决方向,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大脑信号的传达。我们要如何捕捉到百万单位的神经元活动细节?并且还要在大脑中足够深入,揭示出大脑处理感官输入信号的原理,并借此来打开控制感官输入的大门。
虽然观察大脑信号困难重重,不过最近Rice大学发现了一种更好更直接的方式来观察大脑的信号。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扁平化的显微镜,名字叫做FlatScope。它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监视和触发被修改的神经元,并且在活动之后被激活。但其成效如何,还需观望。
瘫痪患者由于脊髓高度损伤,无法移动肢体,也无任何直觉,,而不管是假肢还是“人造肌肉”,这些与外界接触的介质都是假的,缺乏真正的感知系统。即使利用了我们人体真正的躯干,但因为它是通过无线脑绕过神经系统的损伤刺激躯干里的体电子元件来实现运动,所以我们仍旧无法感受到身体的反馈。
在实验中,尽管给予肌肉不同类型的刺激确实能给大脑带来不同的感觉,但神经编码与身体感知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我们还不清楚。目前唯一可让神经修复学使用的反馈只有视觉,这意味着参与者可以看着大脑控制躯干的操作,并作出矫正,然而,一旦物体被抓住,只有通过躯体传达的感觉信息人们才能巧妙地操纵这个物体。
而且,产生真实体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恋人的牵手,朋友之间的拥抱,恋慕、温情的感觉都依赖于躯干被触碰时感受到的力度和温暖。
面对患者的感知需求,通过确定电极植入的准确方式,使脑中躯体感觉皮质区域受到刺激产生出特定的感觉,编写出电极刺激与身体感觉之间关系的对应词典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致力于此,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科学家们曾经通过一组微小的电极刺激脑部的某一区域,首次使得瘫痪患者的手臂上引起了自然感觉。这一突破也让我们看到了瘫痪病人自然感知外界的希望。
在全球,有数百万人饱受瘫痪的折磨,这些患者总是拼尽全力才能迈出一小步,在疾病中挣扎着维持他们正在萎缩的躯体,他们无时不刻的想要逃离轮椅伴随的生活。目前,虽然无线脑—体电子元件的治愈技术以及感知技术还未达到成熟,但在各方努力下,相信瘫痪人士们终将重新站立并感知世界的温度。
互联网女皇报告总结:中国互联网充满活力,在零售上不断创新
2018-05-31
5月31日消息,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凯鹏华盈(KPCB)合伙人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正式公布了2018年《互联网趋势》(Internet Trends)报告,这也是她第23次公布这一年度互联网报告。
在本次报告中,玛丽·米克全面概括了2017年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其中分析了包括用户、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与广告、数据收集与优化等内的互联网趋势,并深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变化与竞争。报告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互联网巨头中心,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该报告显示,互联网设备和用户在过去一年增长持续放缓,截止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亿,虽然已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但用户增长率为7%,低于上年的12%。此外,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首次未能实现增长的一年,影响到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速。
但用户使用时长却为受到影响,以美国为例,2017美国成人达到了日均使用数字媒体5.9个小时,高于2016年为5.6个小时,其中约3.3小时用于手机。这也使得广告资金投放的增速,产生了70亿美元的移动广告市场机会。
虽然苹果、三星等相继推出高价旗舰智能手机,但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持续下降,价格的降低让欠发达市场更有机会接触智能手机。
手机的普及也使移动支付变得越来越普及和容易完成。2017年移动支付用户超过5亿人,由于支付宝和微信的普及,在移动支付的普及率上中国继续引领全球。
同时,语音技术产品也开始走入大众生活,亚马逊Echo音箱的销售量激增,到2017年底时的总销售量从一年前的1000多万激增到3000多万。
“充满活力与零售上依旧创新。”是玛丽·米克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环境和趋势的总结。
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四年新高,2017年中国的GDP增长62%由消费拉动,而在2003年仅为35%。这样显示了中国宏观经济持续走强。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也向好。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7.53亿,2017年同比增长8%,移动端数据使用同比增长162%,前一年增速为124%。
同时,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当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公司当中,中国占据了9家,美国占据了11家。相比5年之前,中国仅占据了2家,而美国占据了9家。中美在全球互联网之间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具体到领域,长短视频和多人互动移动游戏的在线娱乐,在2017年出现了显著快速增长。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媒体娱乐使用时长在2018年3月份达到月均每日32亿小时,其中视频占22%
在长视频领域,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为代表的高质量原创和独家内容驱动长视频平台差异化竞争以及全行业付费时代的到来。
其中,短视频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热点,从去年快手到今年抖音,短视频市场上风口再起。随着移动终端和和4G的普及,以短平快的传播内容的短视频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
报告显示,短视频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持续火爆,巨大的用户规模、用户的高速增长以及较强的用户粘性使快手、抖音成为现象级产品。其中,二者日均使用时长为52分钟,其中,抖音用户量为9500万人,同比增长78%,快手的用户量高于抖音为1.04亿。
这也带来了广告主的青睐,在2017年广告预算越来越向在线视频领域倾斜,这也使得在线视频广告预算超过传统电视渠道。
在零售创新方面,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纷纷提出新概念。目前中国线上零售占总零售的比例为20%,成为全球渗透率最高、增速最快的国家。电子商务同比增长28%,移动端占到GMV的73%。其中,以阿里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RESH、美团的小象生鲜重构了线下超市零售体验,其高质量、便利性和数字化受到大众喜爱。
此外,在在线支付、广告、共享出行等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实现了增长快速。其中移动支付同比增速209%,前一年为116%。
其中,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同比增长209%,增幅加速。支付宝市场占有率高于微信支付的38%,达到54%,而二者在国内外的市场争夺战依旧在继续。
虽然中国共享单车经历了从风口到死亡潮的跌落,但中国出行领域发展形式依旧高涨,增速达到96%,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8%,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仍在不断增长。